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第一次作为治国方略写进中央文件。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我们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本文将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关系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两型社会的含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以最少的物质使用,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成果。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建设“两型社会”的关系
“两型社会”建设相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导向,建设长株潭新农村,从而带动全省、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两型社会定义于农业,就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动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燃料 、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生态农业具有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特点,即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两型社会定义于农村,就是要以农村节能减排为核心,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干净能源,充分开发农村绿色、环保、节能的产业。使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更高,人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一种绿色化、人性化的人与自然融洽的氛围。
三、“两型社会”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在新时期下,按照“两型社会”的部署要求,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1、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为此,在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要以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用养并重,实现永续利用;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要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做到对局部有利,对全局也有利;对当前有利,对未来也有利。二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种养结合,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理想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增加农业经济收入。严加制止那些具有破坏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的不良行为,坚决反对那种唯利是图,不顾生态效益的生产方式。三要实行集约经营。传统的广种薄收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在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草的同时,积极推行集约经营,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基本农田的稳产高产。四要处理好农、林、牧业之间的关系,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2、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同时重视经济规律和自然平衡规律性两种客观规律的作用。要反对“只利用不保护”和“先破坏、后整治”等错误认识和做法,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理念。要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放在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稳固的基础。
3、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关系
有机农业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体的闭合循环式农业,是传统农业的标志之一,它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但生产力较低,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消费。无机农业是以投入化肥、农药等无机能为主的开放式农业,它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物质生产力,但带来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生态失调等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是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是一种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的系统方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其发展目标是促使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生态的两个良性循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统一。要实现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修建水平梯田等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推广光解地膜、生物农药、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4、生态农业与无公害农产品的关系
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前,绿色贸易壁垒成了食用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要提倡施用有机肥。二要推广植物农药。植物农药治标又治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优质、安全、营养类食品,其生产基地必须是清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中必须维持水、土、气候资源的持续生产力,截断外来污染源和自身对环境的污染。四要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尽最大限度减少施药量和用药次数。
(二)大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进行节能减排,主要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大力抓好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
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节约农膜等资源节约型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投入品能源消耗。积极研发和推广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及技术,加快高耗能机械的报废和更新换代,降低农业装备能耗。加大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乡镇企业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生产节煤炉灶的升级,推广农村建筑节能,巩固和拓展农村生活节能成果。
2、积极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大力开发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减少使用石化能源,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当前尤其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大力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城市郊区以及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区域,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气化、固化等综合利用技术,以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引导农民高效利用秸秆资源。
3、适度发展能源作物
统筹好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发展能源作物要始终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必须保证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必须严格控制用粮食来转化能源。发展能源作物,只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盐碱地。因地制宜地引进农作物,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能源作物。
4、大力推进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要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系统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与农村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结合,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村户内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技术、多种经营方式,因时因地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多元化循环农业模式。
作者:韶山市银田镇党委宣传委员 谭 鹏
电话:13873243985
来源:韶山网
作者:谭鹏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