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辖4乡3镇61个村1042个村民小组,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党员5372人,其中建制村党员2841人,占党员总数的53%。近年来,韶山市以“一创三满意”为主题,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创新“五项工程”,即:联创“一把手工程”,加强党管责任;联创提质工程,促进队伍建设;联创服务工程,协调整合资源;联创特色工程,推进措施落实;联创民心工程,建设现代农村。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农村党的创建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联创“一把手工程”,加强党管责任
韶山市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组织领导到位。韶山市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落实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三级联创”活动“县市区委是关键、乡镇党委是重点、村级党组织是基础”的责任要求,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基层党建工作,乡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坚持落实党管责任制,明确市委书记是全市党管责任制第一责任人,14名常委分别联系7个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分别落实一个村的党管责任制,村支委成员分别联系党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责任落实到位。韶山市委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各乡镇、乡镇党委对各村都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分年中和年底两次考核。认真考核各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的责任制落实情况,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业务工作考核一并进行,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2007年,在湘潭市党政领导班子社会公认评估中,韶山名列县市区第一名。
管理机制到位。韶山市建立健全了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褒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有渠道、有平台,流动党员管理明显加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基层干部选拔、教育、监督和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配套落实,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
二、联创提质工程,促进队伍建设
韶山市委在抓好自身创建的同时,着重抓好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的创建活动,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创建能力不强等问题,实施提质工程,加强队伍建设。
配强乡、村班子。去年9月份,韶山市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配备,乡镇领导班子队伍结构明显改善。7个乡镇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3岁,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平均年龄34岁;每个乡镇班子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配备符合规定人数。乡镇班子人员的年龄、文化和能力结构趋于科学合理高效状态。在配备村干班子时,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知青和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推行“两推一选”和“一肩挑”,真正把素质好、能力强、有文化、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级班子。到目前为止,韶山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村级党员换届选举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预计在
推行“第一书记”制度。为加强后进村党建工作,去年韶山市选派了9名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市委印发了文件,市财政局列出了专项经费,向各派驻村拨付了5000元资金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市委组织部认真组织培训,分段安排调研,每月一次走访,每季一次讲评,严格管理考核,加强了对第一书记的培养和考察,通过第一书记扎实有效的工作,9个派驻村各项工作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市委的充分肯定。现在,其他各村都热切要求派驻党支部第一书记。
加强村干培训。韶山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切实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培训。在每年定期举办村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成功开办了农村基层干部大专班,49名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了学历教育。今年韶山将对换届选举后的支两委班子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村干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近年来,韶山认真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作风建设。韶山市全面开展以“抓作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从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韶山精神出发,对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广泛听取和征求社会、群众、工作对象的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认真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制定加强和改进措施。如韶山乡党委开展“我是毛主席家乡人,我为毛主席添光彩”主题教育活动,使韶山意识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杨林乡党委组织了“转变作风,从我做起”的讨论,开展了“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为民造福”的活动;永义乡党委提出了“五个不让”目标:不让需要办理的事情在自己这里积压,不让上级部署的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本单位、本部门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损害;新闻媒体开设“机关党建”、“作风建设”专栏,推出了“乡镇党委书记访谈”系列文章,促进了乡镇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联创服务工程,协调整合资源。
韶山市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积极创先争优,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服务,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联动服务机制。近年来,韶山市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农村党建、市直部门协助基层组织建设的服务机制,坚持部门联村制度,全市76个市直和双管单位分别联系61个村,这些单位既有帮助村上发展经济、搞好计划生育和支教等义务,又有协助村支部加强班子建设的义务,形成了市委领导、乡镇负责、市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服务基层工作网络,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开展服务基层活动。韶山市成立了党员经常性教育宣讲团,由市纪委、组织部、党校、科技、农口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组成5个小组,给基层党员讲党课、作报告、授技术,“送学到基层、送学到门口”,受到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宣讲团自2006年9月成立以来,已先后在乡村和机关党委举行了近30场次讲课和报告。全市科技、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联合组织“五下乡”或“科技下乡”等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支农”项目,服务三农,建设乡村。
联建基层组织场所。从2005年开始,韶山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采取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三年来,韶山市共建2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其中列入中央建设项目的12个,全部自筹资金8个,已有17个新建改造的活动场所投入使用。在统一配置办公用具的同时,市委组织部还为活动场所统一制作了党旗牌、誓词牌、党员权利、义务牌、党员联系群众牌等各种标牌,并加强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基层阵地作用。
四、联创特色工程,推进措施落实
韶山市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农村实际开展创建活动,不断丰富“一创三满意”活动内涵,突出特色,落实措施,注重实效。
以红色课堂教育人。我市把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韶山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辟红色课堂,以独特的环境熏陶党员,以独特的人物教育党员,以独特的活动激励党员。利用中央在韶山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之机,把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震公祠、韶山烈士陵园等近十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成为红色课堂,组织参观学习。在党员中开展了以“六个一”活动为载体的学习教育活动,即通读一遍教育读本,上好一堂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观一次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观看一场革命题材电影《毛泽东在1925》,写好一篇学习心得。组织党员向文花枝学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成功举办了韶山特别党支部成立80周年和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等大型纪念活动。以“红色旅游年”为契机,认真筹划组织了“百万共产党员韶山行”大型活动,赋予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时代意义。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韶山2207名共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229925元(至
让无职党员有作为。韶山市在农村党员中率先开展“分类设岗定责、联户帮带致富、党群联创维稳”主题活动,设置党员政策法规宣讲岗,联户学习政策法规提素质;设置党员共同致富示范岗,联户掌握致富技术奔小康;设置党员综合事务协管岗,联户维护农村稳定和谐。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实施意见,市、乡、村三级联动组织实施,确保了这项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全市有近1300名党员参与设岗定责,农村党员“无职”变“有职”,“无为”变“有为”。如韶山乡花园村老党员李海山是党支部民事纠纷协调员,在毛泽东艺术馆建设征地时,他站出来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带头!”在他的带领和宣传下,所有党员纷纷签字,带动了征地任务按时完成。“设岗定责”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农村党员的热情,使过去一些闲散的农村党员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忙人”和骨干,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组织建设新模式。近年来,韶山市进一步创新、调整和规范农村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探索出以村党支部为龙头、协会为载体、科技户为基地的“村党支部+协会+基地”的基层组织工作模式。如银田镇三华村党支部在市委和乡镇党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养猪产业,成立了养猪协会。协会在党支部带动下,一方面引导农户改良生猪品种,促进新技术推广,出栏生猪优良比例达到98%以上。另一方面和港越、长丰集团等公司联系,将养殖户喂养的生猪定点销售到公司,使农户养殖效益倍增,农户养殖热情普遍高涨,协会组织得到壮大,协会成员由最初的60人发展到现在的190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如意镇恒星村党支部自2004年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积极探索“支部+远教+协会”的工作模式。根据本村养殖特色,及时成立养殖协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将协会会员培养成党员,将协会党员培养成能人,使协会成为发展党员和培养致富能手的“基地”,形成了以党支部为龙头、以远教站点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远教与党建、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抓远程教育创佳绩。近年来,韶山市高质量建设了一批远教工作站点,制订了《远教工作手册》和《远教站点考核细则》,开通了“韶山党建试点网”(红星网韶山分站),培育了一批示范站点,培训了一批优秀操作员,培养了一批学用致富典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韶山实际的远教新路子。近年来,韶山农村党员干部用已建站点开展远程教育达4000多场次,上网人数超过13万人次,获取致富信息6500多条,就业信息1700多条。韶山村张志明在远程教育的帮助下,办起了投资百万元的养猪场,年产值上百万,被评为“全省远教工作学用典型”。韶山远程教育站点被农民朋友亲切的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加油站”。目前韶山启动了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升级工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远程教育卫星专用频道的转星调整工作,并为全省的转星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湖南日报》和《湘潭日报》的头版头条以及《人民日报》、《焦点访谈》等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和远教刊物相继推出了韶山远教的系列报道,全方位推介韶山试点工作经验。
五、联创民心工程,建设现代农村
韶山市围绕“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生态靓市”发展战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成效显著。2007年,韶山进入湖南省经济发展快县第二名,并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第二名。
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韶山市有20个村被列为湘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有61个村被列为湖南省示范村,有3个村被列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韶山的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是全面加快了农村基础建设。以水、电、路和生态能源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加大。近年来,韶山市共投入3.6亿元,整治病险水库28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3000人,完成土地整改3.63万亩,建设县乡公路、通村公路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近年来,韶山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路,整治环境卫生”的“五改一整治”活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各乡镇文化站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腰鼓队、才艺表演、剪纸艺术展览、民间杂技表演、关爱女孩文艺汇演、农民趣味体育比赛、书画美术比赛等等活动,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各乡镇、村积极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卫生文明户”、“好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风。围绕毛主席诞辰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依托韶山红色旅游资源,举办了公共大戏台唱响韶山等大型文艺活动;“12.26”长跑赛纳入全省群众健身运动项目;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质量普遍提高,“村村通”、“户户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围绕“迎奥运、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突出抓好综合整治、规范管理和基地设施建设,强化文明素质教育,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全市的文明创建水平。
管理民主,群众满意。“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韶山市在开展“一创三满意”活动中,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使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规范工作行为,增强了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全年开展了“村务公开示范村”创建活动,注重抓好村务公开示范点的建设,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乡镇、村。一是对村务公开的12项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对一般村务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热点事项,时间上由过去的“按时公开”变为现在的“随时公开”。对于公开的重大村级事务,需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先公布,广泛征求广大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经讨论通过后公开。许多村还通过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村务公开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公开。除了过去常用的公开栏上“固定公开”,还采取制作“明白卡”,召开村民会议或党员大会以及通过远程教育播放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公开。目前,韶山市61个村设立、设置了村务公开栏240余块,均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工作制度,群众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和发展。
来源:韶山网
作者:佚名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