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 食
境内历来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小麦、荞麦和高梁等,一般日食三餐。清朝至民国时期,多煮“捞米饭”。米下锅后,待水开片刻,将涮米(半熟米)用捞箕捞出,再放入有甑皮的锅中蒸熟,留剩下的米汤喂猪。遇婚丧大事,用木甑蒸饭。70年代多煮“测水饭”,锅中加水及手背,饭软硬合适。80年代以后,煮饭多改用铝锅、高压锅或电饭煲。
一般农户以蔬菜为主,款待工匠和客人则加鸡蛋和小鱼虾之类;初一、十五吃点猪肉叫“打牙祭”或“打唇福”;只有贵客到来才杀鸡款待。旧时,肉类以猪肉为上乘,鸡、鱼可入筵席,一般有海参席、蛏干席、蛋糕席。牛肉不上席。狗肉为多数人所忌食,且不准入厨上灶。至于吃猪肉,多爱吃肥。80年代以来,境内情况大变,牛、羊、狗、兔肉成为上品。长时期内,境内水产以鲤鱼为贵重,草鱼则不可待大亲。80年代后黄鳝、泥鳅行俏,甲鱼和乌龟成为名贵珍品。
境内居民一般自制青茶,烘烤多用枫球和黄藤,茶味浓而略苦。富户讲究饮用“清明前茶”和“谷雨前茶”。盛夏给野外工作的人送茶,多用大陶壶泡“老毛叶”。各家素有以茶代酒表热忱的习惯,来客泡茶是待客的一般礼节。春节待客,则用豆子、芝麻、橘饼、红枣和姜丝之类代茶叶,以示尊敬。
旧时境内多自酿米酒,也有请酒匠酿造谷酒或高梁酒的。喝酒一般都先加热。匠人喝酒,先以食指醮酒往肩后左右各弹一次,表示敬师。
衣 着
清末,境内农家一般着自纺自织的棉布(俗名鲜布)衣服。民国初期,女性常着大襟布扣上衣,衣襟在右腋窝下;男性穿有大襟、对襟两种,大襟同女性,对襟在胸前直开。男女都穿宽裆宽腰扎头裤,富商和地方绅士大多着长衫,夏日为绸袍,冬天为棉袍或裘袍,外套马褂。民国初年,境内读书人始穿中山服和学生装;富家妇女也有着旗袍的。50年代初期,男女均通行穿灰、蓝二色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学解放军,男女多着绿色军装,戴军帽,色调、式样单调。80年代以后,境内衣着式样大为改观,各种款式随处可见。
居 住
旧时,境内乡间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并以姓氏作地名或屋场名,如杨林乡谭家冲多谭姓,大坪邹家冲为邹姓。但建房分散,独家小宅,依山而筑,隐露参差,错落有致。一般农户建宅,多采用“一担柴”形式,即一排三间,两边各竖数间,建在两端的称橹头,橹头墙外再加搭的称披梢,只在一端出橹的称“推巴钩”。大抵居中为堂屋,供行礼仪和接待来客用,两侧为正房,橹头为横屋、厨房、畜舍和其他杂屋。私人建房,一般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定下基脚时刻;多选择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依山面水和冬暖夏凉之地。80年代后,人们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多以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为前提选择建房地点和房屋朝向,建成漂亮的楼房。
来源:
作者: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