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湖南网5月25日电(通讯员 左媛媛 记者 肖前辉)“韶山市的‘小农水’是一个创新!这种模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科学地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是我市发展水利的一个新突破……”日前,湘潭市水利部门领导在视察韶山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时,对今年以来该市实施的“小农水”系统工程表示充分肯定。
在韶山市杨林乡联邑村塘山湾组的鸭公塘,只见池塘水面清冽,内坡护砌美观,塘基外的水渠蜿蜒如蛇,直往下面的农田中窜。联邑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塘山湾组的水利建设投入达6万余元,其中11户居民共计50余人自筹资金达5000余元。塘山湾组的村民虽不富裕,但水利建设的热情很高,仅仅11户人家,居民40余人,就修了3口池塘,砌渠600余米。该村修建后的池塘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发挥了灌溉、养殖、绿化及休闲等综合效益,也给村上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老百姓高兴地说:“一塘水,一塘虾,一塘鹅鸭富一家”。
过去杨林乡、银田镇和永义乡三个乡镇的山平塘淤塞严重,老化破损,渠道渗漏,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了推广节水灌溉,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今年以来,韶山市水利部门因地制宜,通过领导带头挖万方大塘、连片治理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创造出了一套“长藤结瓜”的“小农水”创新机制。
首先加大争资跑项力度,对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做到握紧拳头、集中发力,有效的整合了水利、国土、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创新涉水资金管理机制。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加强了建设管理的工作力度,严格执行“三制”,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韶山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建设包括该市杨林乡、银田镇、永义乡三个乡镇,共18个项目村,总投资1990.48万元,通过进行山平塘防渗加固、清淤扩容、渠系改造工程建设,于今年2月底已全部完工。韶山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说:“水库为根,大塘似瓜,灌渠是藤,塘高渠低,长藤结瓜,滋润庄稼。”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机制,韶山“小农水”建设成绩斐然,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来源:中新网湖南频道
作者:左媛媛 肖前辉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