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持久动力。韶山乡作为伟人故里革命摇篮,要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富裕,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助推“三大集中”,统筹城乡规划。
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要先行。要坚持“旅游兴乡”的发展战略,调整完善全乡土地利用、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保、景观风貌等乡域总体规划。统筹考虑乡域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生态环境、旅游服务功能等各种要素,进一步明晰韶山乡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旅游服务向景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在注重功能完善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乡村新景观,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第一,在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上,分为城区、景区和园区。韶山冲禁止城镇化、商业化发展。具体城乡发展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包括竹鸡、韶光、花园和石忠等村;限制开发区包括铁皮、石山、朝阳等村;禁止开发区包括核心景区中的韶山、韶源和韶北等村。第二,在产业布局上,园区主要提供工业品,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规模经济。铁皮、韶光、朝阳等村区域内山脉绵延,动植物种群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我市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韶山、韶源和韶北等村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内有故居、纪念馆、滴水洞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旅游景点),韶北村的青年水库是我市主要饮用水源,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
二、实现三大转变,促进“三农”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上。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城乡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一是要促进农民就业方式转变。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重点,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打造具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品牌,鼓励二、三产业企业吸纳本乡返乡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动失地农民转产转业。大力实施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务工农民培训和后备劳动力素质培训,规范农业技术培训,强化转移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探索异地培训,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就业服务机制。二是要促进农业产业规模转变。要从优主导产业、抓规模效应、构服务平台、保质量安全四方面,努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通过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实现产精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知名品牌、规模型农民合作社的目标。三是要促进农村资源整合转变。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别,是导致当前农村建设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要探索开展村村组拼试点工作,通过富村带穷村、村村合并、财政补助等方法,整合村级资源,强化村级基层基础力量,弥补经济贫困村的建设投入不足,并逐步形成对贫困村发展的帮扶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培育三型农民,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想基础,也是区别于传统意义农村的内涵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是充满阳光、风俗健康、素质高尚、生活文明的农村。然而在现实农村中,由于传统风俗的影响,农民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崇尚迷信、生活懒散,甚至染有恶习,这与现代城镇人生活中的开放观念、市场意识、科学态度、文明习俗、高尚娱乐生活形成了对比。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实现城乡文化文明风尚互动,用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思想道德为重点,引导农民与传统习俗中“精华”结合,摒弃那些落后观念、落后风俗,使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然后依托产业发展强化农民素质培训,在农村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带动农村健康文明乡风的形成,在农村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祟尚科学、邻里互助、生活多彩、文化丰富且带有乡村气息的健康文明风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从而塑造出具有农村特色、城镇特点的“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观。
四、建立三大机制,推进农村改革。
一是要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管理机制。目前,一些集体经济收入偏低的村,村内集体资产数额比较可观。如何加强运作管理、盘活集体资产,我们可以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规范,边探索边改革,逐渐摸索出一种成熟的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二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目前,农村土地调整流转的现状主要是农民自发地进行,缺少规范引导。应根据现实需要,制订相关政策,引导集聚,探索土地承包长效管理和仲裁机制,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建立农业风险担保机制。对油菜、水稻、生猪、鸡、鸭、大棚蔬菜和大棚瓜果等农产品实施政策性保险。要与民间机构合作,采取定额指标、定率补贴的办法,扩大担保面,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改革,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五、激发三大活力,共建新农村。
一是要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结合当前开展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五制”管理,着力打造“和谐两委”、建好村级队伍。要重视抓好对村干部的关爱和激励,确保激励措施落实到位,并从政治上关心支持村干部,对一些政绩突出、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可积极推荐他们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广大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二是要激发机关帮扶活力。要注重夯实驻村工作制度基础,继续坚持班子成员联系村等制度,提高机关支援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三是要激发新农村建设结对共建活力。要结合“城乡互联共建”和“党旗同辉1+3”活动进一步深化机关党组织和企业、农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开展新农村建设项目认领活动,把项目开发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采用企业对农村的无偿援助、有偿支持,以及劳力安置、敬老爱老等多种结对形式,确保共建新农村活动取得实效。
六、提升三种能力,促进公共服务。
一是提升农村就业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就业援助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政策,建立被征地农民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置换企业社会保险机制,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接轨。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对纯农民社会保险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无保障性收入的老年农民和老年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二是提升农村救助帮扶能力。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加大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帮扶助困力度,实施城乡低保政策对接,保障农村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断调优学校布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农民免费体检和健身计划,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市委常委、韶山乡党委书记 韩 波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