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机械厂始建于1968年,1970年7月投产。2003年与湘潭轴承总厂一道依法破产改制。它作为国营企业存在了34年,其威名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生产经营形势亦起伏不定。
(一)
1968年2月1日,湘潭地区生产指挥部、湖南管理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光辉指示,加快湘潭、韶山一带农业机械化步伐,促进农业生产而联合行文,请求湖南省生产指挥组、省计委、省经委、省机械工业局批准韶山机械厂建厂方案。同年9月2日,湘潭地区生产指挥部以(68)136号批复同意韶山机械厂在银田寺公社南村大队山羊坪一带建厂(首选韶山公社石山大队南塘坪生产队原工艺品厂对门山上)。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以生综(68)字第193号同意将原湘潭地区农机厂农机配件及维修部份搬迁韶山机械厂。随后,由原地区农机厂(湘乡柴油厂)调来17人支援并着手征地建厂。基建工程由韶山公社工程队、韶山区工程队和银田工程队联合组建的韶山银田基建工地革命领导小组承包,于1968年12月破土动工。时逢韶山升格为湖南省韶山区(地师级)。湘潭地区将部分基建资金调走,正在兴建的韶山机械厂由新建的韶山区控管。1969年10月5日,韶山区革命委员会重新拟定并向省革委生产指挥部组上报了韶山机械厂的建厂方案,同时决定将刚建好的地处韶山公社综合场芋忠、洞江、杨家生产队的韶山农具厂与韶山机械厂合并。不久,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精神,将韶山机械厂与韶山农具厂合并。尔后,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精神,将韶山机械厂更名为韶山农机修造厂,紧接着从有利于本厂生产发展和对外业务联系出发,即改名为“韶山农机厂”,1970年正式开业,主要担负着韶山农业机械的制造、修理任务。1972年发展到生产高强度螺栓为主。1979年9月恢复了机械厂厂名,名曰“湖南省韶山机械厂”。同年底,由于螺栓生产任务相对减少,区委决定将农机修理任务移交韶山公社农机厂承担,韶山机械厂则利用自身厂房设备,新建一条电度表生产生产线,生产单相家用电度表,1980年正式投产。为了便于专业化生产和业务对口联系管理,区委决定将韶山机械厂定名为“韶山机械厂”和“韶山仪表厂”,实行一套人马两牌子,主要生产高强度螺栓和单相家用电度表。1980年底湖南省韶山区撤销,韶山机械厂于1981年1月划归湘潭地区机械局领导,1982年6月9日(82)湘机仪字第01号又收归湖南省机械工业局管理,1985年2月由省厅管辖下放到湘潭地区冶金局领导。1986年2月,湘潭市计委、经委潭计工(86)018号文件批准《关于湘潭轴承厂与韶山仪表厂合并的报告》,原韶山仪表厂改称湘潭轴承厂韶山分厂。两厂合并17年后,韶山机械厂于2003年与湘潭轴承总厂一道依法破产改制,由郭云峰整体购买,重新组建湖南省高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至今。
(二)
韶山机械厂地处韶山市银田镇南村山羊坪,南临银田火车站货站,东靠韶山灌渠,北有潭韶公路,距湘潭40公里。始建时批准投产250万元,其中设备107万元,厂房建设143万元,人员编制500人。全厂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共有固定资产23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63台,其中钻、镗、铇、铣、滚、插、磨、锯等金属切削机床81台,锻压设备9台,铸造设备8台,热处理设备10台,动力设备2台,运输设备5台,理化检验设备20台,行车4台,其他设备24台。核定生产任务是担负农用轴承生产和湘潭地区7个县的机床、化肥设备、农机动力等修理。具体要求每年大、中修各种类型拖拉机240标准台,其他修理(包括内燃机、水泵、电动机、动力插秧及其他等)100标准台,并承担一部分零配件生产(由省里统一安排)和简易机床制造(武装至公社)。1970年7月投产至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82.6万元,主要产品有16马力IE40F汽油机189台,FS-306粉碎机213台,2015柴油机配件600套,为全省几个主要农用柴油机厂生产高强度螺栓4802091只,单相家用电表400367只。1975年实现全厂扭亏为盈,当年利润2万多元,最好年份1983年实现利润194625.30元。15年内,职工从生产急需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新挖潜自制了车床、磨床、滚丝机行车、冷拔机、铸造设备等48台,占总设备的一半,实现多头钻、车六角等大、小革新80多项。1984年,贯彻机械工业“三上一提高”,以抓整顿、保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全厂上下团结奋斗,克服主导产品严重滞销所带来的许多困难,企业整顿验收全面合格;新产品MJ和DC两种仪器鉴定合格,填补了我省和国内空白,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作出了有益贡献。
1986年两厂合并后,韶山分厂保留高强度螺栓生产,停止家用电表的生产。总厂利用日本政府黑字还流贷款资金为分厂新增三个车间轴承磨加工生产线、轴承车加工生产线和滚子加工生产线,专门生产2类中小型短圆柱滚子轴承和7类型圆锥滚子轴承,并对厂内配电室进行了扩容改造。当年8月初韶山分厂的轴承车加工车间、磨加工车间和热处理工段全部投入生产。其时韶山分厂的轴承加工车间、磨加工车间和热处理工段全部投入生产。当时韶山分厂的有关轴承技术工人一是总厂派去一部分,二是确定两厂合并方案后,从分厂抽调部分人员到总厂培训。合并后的头几年企业形势总体较好,省市电台分别采访报道,全国轴承行业兄弟厂家纷纷来厂学习取经。1986年至1999年分厂实现总产值4680万元。1994年总厂扩大生产规模,将分厂轴承磨加工车间撤销,并调走近100名职工和部分轴承生产设备,加上三角债等其他原因大伤了分厂元气,导致生产不断滑坡。1995年开始职工陆续息工、下岗、下海,由总厂发给息工工资直到2003年破产安置。“改制”时分厂总计亏损844余万元。
(三)
1970年5月28日,湖南省韶山区革命委员会以韶革发(70)042批复,同意成立韶山区农机械修造厂革命委员会,九人组成,设常委五人。王文源、胡德康等同志任副主任。1971年11月29 日,中共韶山区委批复,同意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区农业机械修造厂支部委员会,由周尧臣等九位同志组成,并由周尧臣同志任支部书记。1975年3月13日,韶山区委韶党发(1975)014号批复同意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农机厂委员会,由周尧臣、段树藩、崔菊林、李谷良、胡德康、文卫录、赵艳辉等七同志组成,并由周尧臣为书记,段树藩、崔菊林两同志为副书记,其余四同志为委员。在厂党委、革委领导下,全厂设工会、职工代表和共青团支部。厂机关由区革委工交财贸办公室,韶革工财字(73)031号批复设四组一室,即办公室、政工组、生产供销组、技术安全组、财贸组;生产设立一、二、三车间。1978年9月韶革工财字(1978)32号批复同意新成立后方车间,并将原一、二、三车间分别改称准备车间、配件车间、修理车间。1981年生产家用电表后,各车间改称后方车间、螺栓车间、电表车间、铸造车间。1986年两厂合并后停止了电表生产,车间由4个增至5个,分别称后方车间、螺栓车间、车加工车间、辊子车间、装配车间。厂党委历经三届。党政领导依次有范文江、王文源、周尧臣、吴克歧、段树藩、何顺泉、贺胜华、杨冬生、刘兴民、邹雄伟、周洪其等。34年间,在厂党政领导的领导下,厂工会、职代会、共青团和各车间班组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促进了全厂的生产和管理。厂工会在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大抓了全厂业余工化生活。球队积极参加全区(市)和银田镇的比赛,多次接纳和组织有关赛事,并取得了好成绩。每逢韶山大的庆典活动,如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欢庆毛主席铜像回韶山等,西乐队、大鼓队和狮子、龙灯队均积极参加。每年春节期间,狮子、龙灯队深入乡镇和机关单位舞狮、玩灯,很受群众欢迎。大鼓队30多人曾参加了纪念建党70周年电影《开天辟地》的拍摄且效果很好。韶山机械厂厂区内绿化成荫,环境较好,在社会上口碑也不错,好几位区领导也乐意送子女来厂就业。几十年来,全厂坚持“厂举大庆旗,人学王进喜”;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生产较为稳定,管理井井有条,职工气顺心齐,从75年起实现扭亏为盈,连续几年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在文明生产、档案、体育、“三电”工作等方面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对国家作出了一定贡献。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刘国安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