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前不久,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第三次到韶山时曾经说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韶山的骄傲,湖南的骄傲,全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还会有我们今日的韶山吗?解放前,“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当时的韶山,只是一块弹丸之地,交通闭塞,无人问津,名不见经传,地图上更找不到。你看,如今的韶山,“水泥路,村连村,十户人家九户通;有女想嫁韶山村,富庶安康度一生”,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流不断,人潮如涌。据统计,仅2010年韶山就接待了游客600多万人次。这么多游客,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次地来韶山,是为着观赏韶山的奇特风景而来吗?不!他们是无限崇敬毛泽东,怀着对一代伟人的深切怀念而来;他们是被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为着寻觅伟人足迹而来!毛泽东是伟人,同时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出生在贫穷落后的韶山冲,没有任何经济、政治背景,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从小立志,一步一个足印,不断求学、探索,走过了艰难卓绝的历程。他的光辉思想至今还在照耀世界,就连我们曾经的敌对国美国总统尼克松也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然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同样有着一个变化的过程。毛泽东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一步是走出韶山,使他迈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韶山作为毛泽东家乡就更有必要从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认真探寻他上下求索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少年立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母亲文素勤生的头两胎均不幸夭折,怕毛泽东同样“根基不稳”,便让他拜其外婆家后山的一块大石头为“干娘”,取乳名为“石山伢子”,希望他像磐石一样能经受岁月的风吹雨打。谁也不会想到,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毛泽东这块坚忍不拔的“巨石”影响下,整个旧世界被砸得粉碎。毛泽东的名字震撼了中国,改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他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主宰过中国的命运,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的风云。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在韶山度过的。两岁时,他被送到外婆家棠佳阁寄养,直到8岁才被父亲接回韶山冲。1901年到1910年他先后在韶山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乌龟井、东茅塘等6所私塾学校读了六年“孔夫子”,期间辍学三年,在家务农。在求知、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毛泽东对有些现象和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一直在思考着,始终难以释怀:同样年龄的孩子,有的不能到学堂读书,就是到学堂里读书的,也经常见到有人饿。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包括借阅的不少小说,书中写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就是见不到写农民的书;和弟弟泽民替父亲去接欠账,为了20块钱银元,年过七十的邹老太太,竟然跪到两个10多岁的小孩面前哭求讲好话;堂叔毛菊生家仅有7亩田的祖业,因家境贫困,眼看守不住了,父亲不听儿子和母亲的劝说,坚持把叔父家的那7亩地全部买下来①;在东茅读书时,见到从长沙回来的人说,长沙闹了大乱子,成千上万的饥民组织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掀起抢米风潮,后来闹事的领头遭逮捕,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②。这些现象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给少年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长沙抢米风潮遭镇压的这件事,后来他与斯洛谈到,“影响了我的一生”。毛泽东经常沉浸在不断的思考中。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读了一本《论中国有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这本书里讲到日本侵占朝鲜、台湾以及法国侵占越南、缅甸的经过和情况,揭示了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狼子野心。读了这本书,少年毛泽东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他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此,毛泽东下决心,一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救国救民呢?从棠佳阁表兄那里借阅的《盛世危言》一书给了毛泽东以启迪,这本书激发了他恢复学业的强烈愿望,而且他觉得不能再只在韶山读“孔夫子”了,一定要走出韶山。其实,走出韶山的朦胧意识,早在1906年在井湾里读私塾时,以“天井”为题写给塾师毛字居的那首诗里,其向往自由,渴望到更广阔的空间磨炼翅膀的真情就已经流露: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③
首出乡关
毛泽东下决心恢复学业,立志摆脱闭塞乡村的羁绊,去更广阔的天地里求学探索。然而,这时毛泽东的父亲却另有打算,他早已跟湘潭米店两个姓毛的老板说好了,要将毛泽东送去那里当学徒,以便将来担当自己的帮手,继承家业,发家致富。父亲的主意给了毛泽东一闷棒。他想,直接找父亲谈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便把不想去湘潭学徒而要求去外地读书的想法给母亲谈了,母亲很理解毛泽东此时的心境,就劝他不要再去顶撞父亲,并帮他出主意,要他去外婆家请舅舅们想点办法。毛泽东满怀希望来到外婆家吐露自己的心事,外婆一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毛泽东。同时,表兄文运昌还告诉他:湘乡有一所新式学堂,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除教经书外,还教些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的新文化,教学方法也很“维新”。听了表兄的介绍,毛泽东非常高兴,马上被这所新型学校所吸引,他决意到那里去求学。表兄满口答应帮忙去联系,舅舅们也说一定找机会劝说毛泽东的父亲。
没过几天,八舅文正莹与表兄文运昌父子俩一起来到毛泽东家。毛泽东早已与母亲商量好,他心中有数,便趁机将两位在当地威望高、又很赏识自己的塾师毛麓钟和李漱清请来作陪,希望他们帮忙向父亲进言。这天午餐,毛泽东客气地给两位先生和八舅敬酒敬菜,还不忘及时地给父亲把酒斟满。两位先生和八舅一个劲地称赞毛泽东:“越来越懂事,又会读书,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如今小小年纪就不让他进学堂,太可惜了”。表兄文运昌马上插话,鼓动毛泽东跟他一起到湘乡的东山学堂读书去。毛泽东将目光投向父亲,说:“到外面去读书,我是特别想,不过还得我父亲同意。”父亲没想到,接过他们的话题,刚把原来的想法说出来,就遭到客人们的一致反对。众口难辩,他便沉默起来,心想:石山伢子的脾气,自己很清楚,他是不会做违心事的,送他到城里学做生意,别说赚钱,只怕会亏了老本回。转念一想,觉得八弟和两位先生讲的也有道理,他们都是教书的,见多识广,眼界看得远。再则,自己读书少,吃过不少亏,让石山跟表兄到湘乡的“洋学堂”去再读点书,将来他的造化可能会好些。父亲终于表态同意,毛泽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临行前的这天晚上,毛泽东既兴奋,又有些不安。走出韶山冲重续学业的愿望总算快实现,然而一旦就要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他难免又有些眷恋。此时,他想起了日本著名僧人月性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发的心境不也与自己有点相似吗?只是月性“出乡关”,为的是成名成家,而自己此次“出乡关”,为的是救国救民,毛泽东的抱负,父亲当时也许是难以理解的。想到此,毛泽东挥笔将月性的诗略加改动,抄写后,把它夹到了父亲账本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④
上下求索
1910年秋日里的一天,不到17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在家人和乡亲们的目送下,踏上了首出乡关的征程。他一路步行,翻山越岭,涉溪过河,在表兄文运昌的陪同下,日落时分,终于来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里,他开始起了新的求学探索之路,一个全新的世界渐渐向他打开。
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言志》,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他联系农民的痛苦、社会的时弊、民族的危机、祖国的前途,一气呵成,纵情地抒发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校长李元圃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之才”。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学习特别刻苦,各科成绩都很好,作文更是全校首屈一指。他写的《救国图存论》和《宋襄公论》等文,进一步表达了他救国救民的宏大抱负,深得全校师生赞赏。国文教员在他的作文本上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不过,当时的毛泽东,崇拜的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受他们的影响,他也主张改良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他忧国忧民,借阅了同学萧三的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后,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久,毛泽东便给自己取了一个言志的笔名——子任,意即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这应该也是毛泽东之所以刻苦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读了一个学期,校长和教员见他才学不凡,就建议他到长沙去报考驻省湘乡中学,而毛泽东也渴望着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经教员贺岚岗引荐,1911年春,毛泽东顺利地考进了驻省湘乡中学。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在这里,通过阅读《民立报》等进步刊物,毛泽东知道了黄花冈72烈士,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他已由赞同君主立宪,到主张民主共和转变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时,为了表达拥护革命和反对清王朝的决心,他带头剪掉了清朝统治象征男子所留的辫子。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受革命党人宣传的影响,18岁的毛泽东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了湖南新军的一名列兵,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场革命运动的支持。然而不久,他意识到辛亥革命并不彻底,只是表面上推翻了一个皇帝,在新军里是难以实现自己理想的。于是,在1912年3月,他便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军旅生涯。
走出军营不久的这年春天,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毛泽东所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曾引起全校师生关注。当时,国文教员柳潜的评价是“实现社会立论,目光如炬”,“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给文章打了100分,并批注“传观”。但是,富于创造,热爱自由的毛泽东,不满意这所学校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因而仅入校6个月,就于1912年秋自动退学,到长沙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他每天早出晚归,中餐就吃自带的两个烧饼,从早到晚不休息,在图书馆自修了半年。他读了古今中外大量历史、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还第一次在这里见到了世界大地图,使其眼界大开。后来,他曾对老同学周世钊说:“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自学是我读书历史中值得纪念的半年,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⑤。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四师(次年春并入一师范)。去考这所学校,是因为“那时候我没有钱,家里不肯供养我,除非我进学校读书” ⑥。从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连续上学达五年半。这一期间,他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文化知识方面,他后来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师范。第一师范是个好学校,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⑦。
在这期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探索着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为广交朋友,共同为救国救民的事业而奋斗,1915年秋天,他以“二十八画生” ⑧的名义,写出《征友启示》,分寄长沙各学校,获得罗章龙、李立山等青年的积极响应;1917年10月间,他发起成立了湘潭学友会,使在长沙求学的湘潭先进青年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组织;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等人,经过“百次以上” ⑨的讨论,成立了一个比湘潭学友会更加广泛、更加严密的组织——“新民学会”,该学会后来发展到有会员70多人,其中湘潭籍会员约占三分之一。为了广泛接触社会,奠定好开展工农运动的基础,1917年7月中旬,他与学友萧子升利用暑假,历时一个多月,步行千里,对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城乡,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这年冬,他与学友们一道在长沙办起了“工人夜校”,他们张贴广告,挨家挨户动员,很快使参加夜校听课的人员达到300多人。1918年春,他又与学友蔡和森一道,趁学校停课的机会,到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作了一次为时半月的“游学”,重点了解了各地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在求学期间,他受徐特立和杨昌济教师的积极影响,不仅打下了较好的学问、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坚定了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信念。但是,当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找到奋斗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武器,直到这年8月,他第一次到北京以后,他的思想和实践才正式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前进。
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经杨昌济介绍(此时杨昌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已出任北大伦理学教授),毛泽东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并认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先生。这期间,他读到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开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1919年3月,毛泽东与一批准备赴法的青年离开北京抵达上海,为赴法学生送行后回到长沙。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和发展。同年7月,经毛泽东提议,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创刊的《湘江评论》正式出版。毛泽东亲自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直至被查封为止,他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41篇。他在文章中,热情地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情地揭露、声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号召民众联合起来,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
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驱张请愿团,第二次到北京。张敬尧系安徽人,1918年他率兵进入湖南,爬上湖南督军兼省长的宝座后,在湖南横征暴敛,作恶多端,人民对他深恶痛绝。在北京,毛泽东等人组成“旅京湖南各界联合会”及“旅京湘人各界委员会”,先后7次组织请愿活动,向政府提出驱张要求,最终取得了将张敬尧驱出湖南的胜利。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毛泽东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著作,这些著作深刻地铭记在他的心中,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1920年4月,毛泽东离开北京赴上海,为湖南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送行。在上海,他见到了正在上海筹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陈独秀,他向陈独秀谈到了“湖南改选促成会”的一些计划,征求意见,同时也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次与陈独秀的会谈,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⑩。
1920年7月7日,毛泽东经武汉返回长沙。回到长沙,毛泽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同易礼仁等创办“文化书社”。主要经营《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等书籍,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还和方维夏、彭璜、何叔衡等筹组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第二件大事就是与彭璜等人一道,发起并领导湖南自治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的尝试,使毛泽东等人认识到在中国“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的信中,对其提出的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成”。
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始终保持与陈独秀、李大钊的密切联系。1920年秋冬之交,陈独秀、李大钊等把建党情况和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起草情况及时告诉了毛泽东,并寄来《共产党月刊》、青年团章程,同时请他在长沙建立与上海同样的共产主义组织。毛泽东经过慎重选择,与何叔衡、彭璜等6名志同道合者在建党文件上签了名,标志着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从此诞生。
当年,毛泽东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辗转湘乡、长沙、北京、上海等地,前10年,不断求学探索,终于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宏伟抱负,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路。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停下继续探寻革命成功之路的步履。
注释:
①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第80、8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②斯洛《西行漫记》第11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③江建高、庞向荣《韶山风物》第51页(《湖南图书出版社》)。
④蒋国平《毛泽东与韶山》第8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⑤毛新宇《爷爷毛泽东》第一章。
⑥斯洛《西行漫记》第120页(《生活、读书、新知、本联书店出版》)。
⑦毛新宇《爷爷毛泽东》第一章。
⑧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字为28画。
⑨毛泽东《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1号。
⑩斯洛《西行漫记》第131、133页(《三联书店出版》)。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贺承旭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