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段珍存的记忆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汤忠武 编辑:刘峻辰 2012-08-03 10:39:03
红色韶山
—分享—

  华国锋同志逝世几年了。可我仍然常常忆起他,怀念他,还不时拿出他十多年前赠给我的那张珍贵的照片,仔细端详着他老人家魁梧的身形,微笑的面容,慈祥的目光……,记忆的帷幕随之缓缓地拉开了。

  也许人们会感到奇怪:你,一个普通不过的山村教师,怎么会与曾经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同志“牵扯”上,而且很有感情呢?

  那是1965年夏天,我参加了韶山灌区工程的修建。当时,工地上劳动竞赛如火如荼,文化生活也热火朝天,尤以诗歌创作有如山花烂漫。那时,我高中毕业不久,在工地连队任通讯员。本来嘛,在学生时代,我的作文也只是平平,“扯得拢”罢了,至于写诗,则完全是个门外汉。然而,沸腾的劳动工地,火热的战斗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撩动着我的心扉,诱发我写作的欲望。一天清晨,我和同志们肩扛锄头、钢钎,迎着初升的阳光,爬上山头,又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战斗。看到同志们“铁臂挥锄急,穷山一肩担”的豪壮气势,放眼远远近近的山头上我们亲手挖成功的渠道,穿林越壑,飞山过坳,势如奔龙,是那么雄伟壮观,心中激动不已。尤其想到过去不敢梦想的征服自然的蓝图,今天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即将成为现实——高山低下头,河水上山游。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顷刻间化作豪迈的诗谣:“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朝从你头上过”。后来果真上了《韶山灌区报》。

  说来也巧,这首民歌竟然被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的华国峰看上了。在省指的一次干部会上,他把这首民歌背给大家听,并连声夸赞:“写得好,写得好,写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慨来了!”同年12月9日,在为《湖南文学》1966年元月号“韶山灌区工程特辑”题辞时,华国锋同志欣然命笔,题录了这首民歌,并将“今朝从你头上过”改为“今日从你头上过”,使人读起来更感到亲切好懂又含义深长。

  华国锋同志题录民歌的手迹,我最初是在灌区突击梨树塘难工险段时从一张刚刚送到的还散发浓浓油墨清香的《韶山灌区报》上看到的。记得当时,看到手迹,眼前一亮,又惊又喜地大声嚷嚷:“华总指挥题录我写的诗歌啦!”引得众人团团围住,争相观看。那天,我一直心潮难平:华国锋这么个大人物,工作那么忙,那么辛苦,竟还这样关注、这样看重我们小民工的诗作,难能可贵啊!这人准是个没有官架子、谦和易接近的好人!后来得知省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发给每个民工班的那些《韶山灌区诗歌选集》,都是经华国锋同志亲自审阅、修改后付印的。好些诗歌,他还能背诵如流,经常向同志们推荐,大加赞赏。1966年春,毛主席回湖南,住在滴水洞时,华国锋同志还特意拿了本铅印的韶山灌区民歌民谣托陪同主席的王延春同志转交给毛主席,毛主席还真的看了。回想起来,华国锋同志这样看重民歌,亲笔题写民歌,既是对工地十万劳动大军战天斗地精神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也是对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爱护群众文艺热情、鼓励群众积极创作的不凡之举啊。首长点上一把火,我写作激情在燃烧。随后,我有20多首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在工地上爆了出来,我因此而成了当时工地上小有名气的“诗人”。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在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斗争中,华国锋同志起了决定性作用。值举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刻,我向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写了封信,建议省委召集当年参与韶山灌区工程建设的民工干部进行座谈,畅谈华国锋同志指挥修建韶山灌区的丰功伟绩。这建议当即被省委采纳,我亦有幸参加了此次座谈,并受到平化书记的接见。会上,我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华国锋同志工作艰苦深入,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处处为群众谋利益的动人故事,我对他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与日俱增。会后,我向华国锋同志写了一封信,并写了《华主席精心来栽培,灌区诗台花盛开》一文,刊登在1977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的显要位置上。想来,他老人家可能看到了。

  时光荏苒,一晃22年过去了。1999年3月,原韶山市常务副市长、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平赴京参加人大会议。会余,他和蒋建国、孙菊四等代表一道拜访了华国锋同志,交谈中华老得知泽平就是我的嫡亲外甥时高兴地从书架上的一本相册里,取出一张他老人家的近照,在背面写上“汤忠武同志存 华国锋赠一九九九年三月”三行刚劲有力的颜体字。又取来一个信封,写上“汤忠武同志收华托”等字样,将像片装进信封,给了泽平。当我接到这张照片时,我简直不相信眼前的事实,一个曾经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中央最高领导人居然会对34年前一个未曾谋面过的普通民工铭记在心,如此热情!我有些受宠若惊了!我把照片送给老师们看,送给同学们看,送给亲友们看,请他们分享快乐和荣耀。之后,我怀着感激与敬仰,又给华老去过一、两次信,还不时打个电话通过秘书曹万贵向他老人家问声好,他老人家也叫秘书在电话中转达对我的问候。

  2000年5月12日,为了征集韶山灌区的史料,湘潭市政协副秘书长徐继良及学习文史委员会负责人寻春阳、罗菡等专程赴京拜访了华国锋同志。华老兴致勃勃地给他们回忆了当年灌区工地上的一些情况后,还朗声背诵起他曾经题录的民歌来:“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并且告诉他们:“这是韶山一个姓汤的民工写的,后来这个民工还给我写过信。”言谈中透露出热忱。八十高龄的人了,对30多年前的一首工地民歌,还记得如此清晰,华老惊人的记忆力不能不令在场的几位同志感到惊讶,佩服。

  几十年来,我一直渴望见见华国锋同志,2008年4月,我去了北京,不巧华老正重病住院,未能如愿,留下我终生的遗憾,然而留下得更多的是我对华老的衷心感激。

  我感激华国锋同志。是他,指挥修建的韶山灌区工程,锤炼出了我的文学火花,使我一个平庸之辈,破天荒地写出了一些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诗作;是他,题录了我此生的第一首民歌,使它一时间成了传遍三湘四水乃至神州大地的“名歌”,从而激励着我一生爱好文学,笔耕为乐,“年既老而不衰”。

  几十年来,我利用民歌形式为教育教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十年来,我有的作品获奖,有的文章入书,有的诗谣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名字被列入《湘潭文艺家辞典》。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而于我却其乐融融的“芝麻豆子”,无不与当年修建韶山灌区、与华国锋同志题录民歌情有千千结。遗憾的是,小草终究是小草,最终不能成为祖国文学园圃里的一棵树苗苗。

  我感激华国锋同志。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头百姓,他如此热情,如此和蔼,平易近人,这不就是一种品德的光芒么?几十年来,华老的品格风范令我钦敬并给我影响,鼓舞着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学生。他的品格和风范,在我的心头如同镌刻上一座永久的“丰碑”。

  华国锋同志一生共担任过七届中央委员,两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党的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特别是以他为首领导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一片阴霾中一步步走向“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明媚春光。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我耳闻目睹他在指挥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实践中,华国锋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把自己与普通劳动群众摆放在同一个人生坐标上,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华国锋同志用他革命的、战斗的一生,对平凡与伟大、普通与崇高作了一个最好的诠释。难怪他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那么好的口碑!

  华国锋同志离开我们而去了。然而,他淳朴谦逊、平易近人、尊重群众、心系百姓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却永远令人铭记,受人赞誉,给人鼓舞。此时此刻,我不由得再次拿出他老人家的照片,仔仔细细端详着:丰润的面孔,魁伟又强壮,和蔼的容貌,亲切又慈祥,好似对我笑,好似对我讲,我凝目入神心再想,品格风范好个样。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汤忠武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