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率先富裕,是中央领导同志对韶山的殷切期望,是省委省政府和湘潭市委市政府对韶山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韶山人民对过上幸福富裕新生活的热切期盼。实现韶山率先富裕,是韶山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韶山率先富裕的战略意义
1、率先富裕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韶山的重大政治任务。韶山作为毛主席家乡,作为湘潭、湖南乃至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历来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和省委关于韶山“五个示范工程”的带动下,韶山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韶山时对韶山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09年11月30日,李长春同志在韶山视察时指示:“毛主席家乡要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先富裕起来的地方、先发展起来的地方”;2011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视察韶山时指示:“要让毛主席家乡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富裕”;2011年 5月10日,贺国强同志视察韶山时指示:“韶山的工作和建设发展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让韶山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推动韶山“十二五”时期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2011年5月26日,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支持韶山实现率先富裕、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工作。2011年7月31日,省委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湘潭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见》。因此,实现韶山率先富裕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韶山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光荣的重大政治任务。
2、率先富裕是推进韶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韶山所具备的特殊政治地位、所具有的特殊政治资源,决定了韶山发展动力的特殊性。事实证明,韶山的建设和发展,哪一个时期抓住了借助外力支持的机遇,就能够充分地激活内力,就能够推动一轮跨越式发展。从毛主席诞辰100周年、110周年到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省委关于支持韶山“五个示范工程”,无不如此。这一次省委作出支持韶山率先富裕的重大部署,凝聚了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对韶山发展的新要求,是湘潭市、韶山市努力争取的结果,是推进韶山“十二五”发展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搞好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政策性资源和市场性资源,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民生事业,就一定能够实现韶山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3、率先富裕是韶山人民过上富裕幸福新生活的客观要求。韶山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经领先全省,但是对照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省委作出支持韶山率先富裕的部署,既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又是基于韶山实际,站在全省大局对韶山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战略性要求,与“五个韶山”的发展战略完全一致,完全符合韶山人民过上富裕幸福新生活的新期待。强市为了富民,民富才能强市。在推动率先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发展充分惠及人民,形成推动率先富裕的强大动力,加快实现率先富裕的宏伟目标。
二、韶山率先富裕的基础条件
韶山过去五年全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高位增长,分别由2006年的15.3亿元、9213万元、7.7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亿元、2.22亿元、29.9亿元,年均增速达16.9%、25%、32%,连续五年进入全省经济发展快县前列。基础设施方面,牢牢抓住中央“一号工程”、省“韶山五个示范工程”、共建韶山活动、“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谋划建设了一批助推韶山发展的重大项目,韶山高速拉通,沪昆高铁韶山南站、长韶娄高速启动建设并进展顺利,交通优势更加凸显。“东城西景”格局形成,核心景区提质提档,城区面积拓展,城市功能更加齐全,城市管理逐步规范。民生方面,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353元和10086元,同比增长12%、14.8%。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先后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五年进入全省前列。因此,韶山完全具备在全省率先富裕的基础条件。
三、韶山率先富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湘潭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以红色文化引领韶山文明富裕,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湘潭的典范。要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以超常规的举措,举全市之力,把韶山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圣地、城乡统筹样板、率先富裕示范和精神文明家园。力争到2015年人均GDP、人均财力、居民人均收入全省领先,到2020年中部领先。这对韶山率先富裕提出了一个总的目标和要求。
实现韶山率先富裕总的要求是,大力贯彻“红色韶山、富裕韶山、生态韶山、文明韶山、幸福韶山”的发展战略和“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思路,努力将韶山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红色旅游经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一号工程”和“五个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以景区改造、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扩面提质上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发展方面,在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新型工业、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民生方面,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城乡统筹,在人民幸福指数上实现重大提升。
四、推进韶山率先富裕的措施
率先富裕是韶山“十二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纲领。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以率先富裕统领韶山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
1、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途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生态、低碳、优质、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工业、商贸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大力弘扬伟人精神,打造红色旅游第一目的地,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韶山的主体产业。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打开旅游发展格局,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大力实施“14465”工程:即“十二五”末来韶游客突破1千万人次;重点开发天鹅山、韶峰、黑石寨、狮子山4大片区;新上4座四星以上宾馆、会展中心;新投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演艺、红色文化拍摄、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展览、绿色休闲运动6大类产业项目;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以此构建和延伸韶山旅游产业链条。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大提速。坚持“集约布局、节能环保、规模适度、科技领先、效益最佳”的原则,提速韶山新型工业的发展步伐。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大招商和服务力度,促成项目尽早落地和投产达效。力争使韶山新型工业实现“12233”发展目标:即一个发展载体——永泉科技园;20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2家上市企业;3亿元以上工业税收;光电信息、先进制造、医药食品三大支柱产业。三是推进商贸服务业大繁荣。依托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房地产、新型零售、会展、金融、信息、咨询、评估、服务外包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消费升级。重点是推进“2234”工程:即开发清溪老城、高铁新区(含竹鸡塅)两大商贸中心片区;新上特色购物、餐饮两条特色街区;兴建3个农贸和现代超市;建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及中高档住宅小区4大组团。四是推进现代农业大突破。巩固粮猪生产,发展特色种养,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连片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村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产业的支撑力度。争取实现“1351”目标:即争创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建立30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布局5个超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农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2、以中心城区建设为突破,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遵循不平衡发展规律,培育核心增长极,重点围绕来韶游客突出做好核心景区和中心城区的文章,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宜游、宜商、宜居新都市,把韶山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体是抓好“117”计划的落实:即编制一个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城市建设各项投入累计达到100亿元以上;实施好“城市路网、功能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精细管理、文明素质、安居宜居”七大工程,以此增强中心城区的吸纳辐射功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和功能布局。按照30万人口、500平方公里的空间争取扩大韶山行政区域;指导推进乡镇、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完善“东城西景、南工北农”的功能布局,韶山乡大部、大坪乡、杨林乡、如意镇主要定位为旅游风景名胜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清溪镇、永义乡、银田镇主要定位为新型城市和现代工业发展示范区。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通外畅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建好沪昆客运专线、长韶娄高速韶山支线、沪昆高铁韶山站至武广高铁株洲站连接线等对外大通道,景区外环线,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景区、城区和农村的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农村水利、电力、通讯、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华润希望小镇,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三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突破户籍管理、培训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差别,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使城乡享受平等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四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环保消费,提高市民素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农村大力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增添环保设施,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争创清洁乡村。
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创新型韶山建设
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助推韶山跨越发展。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市、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交易(服务)中心,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和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经营;探索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解建设用地难题;完善园区项目退出和调整机制,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韶山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引用BOT等融资建设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抓好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包括城乡管理、旅游管理等领域改革,建立法治高效政府。四是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积极走出去,努力引进来,聚集发展的能量。“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要按照“签约项目抓跟踪、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关联项目抓配套”的要求,确保一批批开工建设。
4、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牢记执政为民宗旨,每年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一是高度重视民生民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行城乡普惠的就业政策,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居工程建设。二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抓好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和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巩固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完成三网合一改造工程、206电视发射塔迁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三是着力打造平安韶山。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市乡村三级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党政总揽、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防控、大维稳、大综治格局,把韶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安定绿洲。
来源:市新闻中心
作者:向敏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