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新闻网综合讯:近日,湘潭市委、市政府下发《突出重点强力推动韶山市创建全省“两型”示范综合片区工作方案》,决定在今年9月至12月集中力量打一场韶山“两型”示范建设的攻坚战,争创全省甚至全国首个“两型”示范综合片区。
敢为人先的韶山人再次走在改革前沿,解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时代命题。这次,市委、市政府选择将改革的重心下移,推动“两型”元素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让“看得见”、“用得上”、“说得出”、氛围浓厚的“两型”生活率先在毛主席家乡呈现。
因势而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委、省政府缘何将全省首个“两型”示范综合片区创建任务交给韶山?答案是:恰逢其时,恰乘其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顺应时代要求,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为这些年持续“升温”的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再添一把柴”。
我市是全国首个“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区,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我市还集聚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这里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如何在伟人故里擦亮“两型社会”建设这块“金字招牌”?韶山人一直在苦苦求索。
今年以来,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张文雄多次来我市调研,先后提出:“两型”示范创建工作要落实“五进(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的要求,希望韶山示范创建走在全省前列,作出示范。
韶山如何示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将示范点集成连片,积极打造具有适度规模、有说服力的‘两型’综合示范片区,集中展示‘两型社会’建设成果。”
恰逢其时,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前夕,我市“乘势”向省委、省政府申报,创建全省首个“两型”示范综合片区。这一因时顺势的请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
时代的进步,充满了巧合和惊喜。在这次“巧合”中,我市迎来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应势而动:在“红土地”上追求“绿色”发展
今年7月,我市正式启动全省“两型”示范综合片区创建工作。
在此之前,我市顺应“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趋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已经走过一程山水。
由永泉科技园更名而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已是全省科技园区“省级队”中的一支生力军。园区坚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GDP”,主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产业,逐渐成为韶山新型工业的主载体,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带动区域转调发展的“引擎”。
恒欣实业、河谷科技、博云兴达、远东磁电、天盛机械等都是高新区内企业,它们也是“两型”示范的先锋。这些企业的厂房都采用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设计,加上园区管委会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屋顶光伏建设,韶山高新区实际已建成8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7.36兆瓦的光伏应用项目,待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约12兆瓦),年发电量可达460.7万度,节省标煤16.6万吨。
而清洁环保的旅游业在我市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去年我市创旅游收入21亿元,占GDP49.6亿元的小“半壁江山”。再加上润泽东方文化产业项目、沪昆新城基础设施项目、核心景区环境整治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又为红色文化旅游业在我市的持续发力增添了动力。
韶山村是我市“三农”领域的先进代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306元,全省领先。村庄生态建设良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8%,清洁能源普及率94%,旅游收入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绿色农业以韶之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航天育种,开辟了航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污水处理已完成7个组排污管道到组入户,再完成3个组,全村将实现100%的酒店和2/3以上农户污水接入市政管网……
伴随“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市一二三产业中的生动实践,我市创建“两型”示范综合片区,有了坚实的基础。
顺势而为:出台政策为“两型”示范集聚能量
根据方案精神,今年9月至12月,我市“两型”示范创建,将以打造一条景观带(即韶山高速公路出口至毛泽东广场道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突出两个示范点(即韶山村、火车站社区)、建设一批“两型”生活示范家庭(庭院)为重点,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推动“两型”元素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让当地群众过上“看得见”、“用得上”、“说得出”、氛围浓厚的“两型”生活。
具体工作任务分为5类21项。5大类分别是:加强环境整治、推广利用新能源、倡导绿色出行、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强化“两型”文化宣传。
“看得见”——在高速公路出口至毛泽东广场道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和韶山村住户全部实现庭院绿化、美化及“五改工程”,景观带附近建设一批风格统一的民居示范点等。
“用得上”——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新能源公交及站台,倡导绿色出行;推广利用新能源,在片区主要道路建设风光互补景观路灯或路灯节能改造,推广普及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和家庭光伏电站建设示范10户以上,新购家电节能产品应用率100%。
“说得出”——片区范围建立“两型”宣传橱窗,发放“两型”宣传册及环保袋,让“两型”理念深入人心,贯穿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