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其书】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尔雅》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名称,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尔雅》名句】
1、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解读: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夏天的时候植物和动物都茁壮成长,树叶茂盛,动物们也都活动频繁;秋天的时候开始收割庄稼;冬天的时候就有一个富足安详的时光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样的季节里种何种蔬菜,这些都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直到今天,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还一直在沿用,农业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
2、父为考,母为妣。
解读: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在现在的祭文当中,依然可以看到“先考”、“先妣”这样的称谓,指的就是先父和先母的意思。
3、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解读:如果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称为“姊”,后出生的称为“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称姐姐为“姊姊”,到现在有的地方还在使用这种用法。从《尔雅》开始,我们对称谓就有了严格的规定。
4、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解读:遇到谷子不能成熟的称为“饥”,蔬菜不能成熟的称为“馑”,瓜果不能成熟的称为“荒”,如果两年都是饥年就称为“荐”。到现在,我们还有“饥馑”、“饥荒”这样的说法,其实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有含义的。
5、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山有穴为岫。
解读:两山之间有水,称为“涧”。两个丘陵之间有水,称为“澞”(音于)。山上有洞穴,就称为“岫”(音秀)。
6、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解读: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做洲,比较小的洲叫做陼(音主),小一点的陼叫做沚(音止),小沚称为坻(音迟),人造的岛叫做潏(音玉)。
7、荣螈,蜥蜴。
解读:蝾螈,指的就是蜥蜴。在《尔雅》这本书中,解释的形式是前面说要解释的词,后面说解释语,如同今天的词典一样。统一名称,便于各地的人交流。
【《尔雅》故事】
屈原读《尔雅》
身为楚国重臣的屈原曾经游历过天津,在他的传世之作《离骚》中,就有这次游历的经历和体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郭沫若对此的解释是:“我清晨从天汉的渡口起身,晚间便到了西方的边极。”
春秋时期,天津北郊属于燕国,南郊则属于齐国。楚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曾读《尔雅》中的名句“析(音西)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并由此认为天津就是天的尽头。后来他出使齐国时,特意到天津一游,去考察《尔雅》中所说的天的尽头。
雅学
现在有一门“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同样也有一门“雅学”,是专门研究《尔雅》的学问。
【《尔雅》影响】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由于《尔雅》在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自它以后的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被称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也产生了“雅学”。
【适宜年龄】15岁以上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