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为一代杰出的伟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少的文艺作品反映其丰功伟绩。那么,是谁最早在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反映毛泽东呢?1929年,一位没有参加"左翼"文化组织的青年作家把毛泽东作为正面形象,大胆地写进了自己创作的小说。这个人叫徐雉。
徐雉1899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1921年,他在浙江宁波读完中学,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徐雉从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奔赴广州,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任科员。第六军中共党员较多,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是林伯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曾企图消灭这支当时驻扎在浦口的异己部队。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第六军政治部终于遭到袭击遣散。在这种情况下,徐雉穿着一身破军装逃回了浙江慈溪老家。为了谋生,同年秋天他到了芜湖,在海关的一个旧相识的手下任办事员。第二年便丢掉了这个饭碗,流落到了上海。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徐雉苦苦思索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出路,并开始用小说来与黑暗抗争。
徐雉把毛泽东作为正面形象写进去的这篇小说名叫《嫌疑》。小说里的主人公--一位曾当过北伐军政工干部的报馆编辑,因为写了篇《毛泽东的名片》的文章而受到怀疑和迫害。它从侧面穿插写了北伐军驻扎南昌时,毛泽东来到第六军政治部探望林伯渠的轶事。这一情节,是徐雉根据自己在第六军政治部工作的经历写成的,故而,毛泽东与小说主人公对话时的音容笑貌被写得颇为传神,现引录如下:
徐雉写《嫌疑》时,尽管没有参加"左联",但他的创作极大地支持了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他巧妙地安排小说的结构,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毛泽东的艺术形象,并公开地刊载发行,这说明了他的才气和胆识。文学史家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段珍贵史料,是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出现的毛泽东形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雉离开上海,奔赴延安,再次找到林伯渠,又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以后相继创作了一些战斗诗歌。1947年敌军进攻延安时,徐雉在转移途中不幸病逝,埋骨陕北。
来源:《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
作者:陈旭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