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尚书》:四千年前的英雄史诗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编辑:刘峻辰 2017-08-07 17:23:25
红色韶山
—分享—

【《尚书》其书】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尚书》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

  译文: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3、无稽之言勿听……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尚书》故事】

 

  今古文之争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这部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些所谓的“古文”经典立博士。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之争。

 

  【《尚书》影响】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适宜年龄】11-15岁

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