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西太原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让两张暖心照在网上热传。一张照片拍的是在白雪皑皑的公交站台放着一捆拐棍,上面还留有一张字条。另一张照片则清晰地拍到了字条上的内容,“今天风雪大路有泥泞,老人走路困难,‘爱心拐棍’帮您大忙……这里有几条拐棍,需要请您随手拿走使用。随便使用,不花钱。”(3月7日央视网)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一位75岁的老人边银良,坚持20余年制作了上万根“爱心拐棍”,无私奉献给有需要的路人使用,为了打消别人的顾忌,还专门在拐棍上留下字条让大家“放心使用”,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让人感动,堪称新时代的雷锋样板。
边银良老人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但看到自己的手艺能够帮助到别人,成为激励他20多年不间断行善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老人一样,用自己的手艺和本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也许自己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就像“风雪路中拐棍”一样,能给有需要的人带来极大的帮助,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温暖自己。现在有些人觉得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总是把付出与回报相挂钩,甚至自己还没有为别人做什么,就要求别人给予物质回报,全然忘记了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满足感,其实是物质所给予不了的。边银良老人从来不接收物质回报,在他看来,能够帮助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滋养着他的身体和心灵,如今75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康健,这不正是美德的力量吗?
清风化雨,沐浴人心。现实生活中,像边银良老人这样一直默默无私奉献的好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看来,行善只是最普通的事情。正如边银良老人所言,这些事“不值一提”,但道德的光芒正是在看起来的小事中闪光,其实做好事很多时候就是举手之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他人,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只要每个人都能多一丝奉献精神,就能在社会中形成传承美德的良好风气,人人都能得到熏陶,最终自己也会是受益者。
道德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爱心拐棍”也许并不精致也不昂贵,但道德的涓涓细流随着每一根拐棍汇聚成河,最终小小拐棍支撑起的是伟岸的道德脊梁,形成向上向善精神的强大力量。(文渝)
来源:中国文明网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