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服巡访”时戴的墨镜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2019-02-13 09:34:44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身为领袖,却因此而失去部分“自由”。他不能自在地四处漫步,更不能随意地串门。只要他离开那座古色古香、警备森严的中南海,自由活动的权力就离他远去。毛泽东每次外出,身前身后总少不了陪同的首长、神情严肃紧张的保安人员,他们将毛泽东紧紧挟在中间。不仅如此,如果毛泽东走出中南海或巡游时的居所,保卫部门就会要求他戴上口罩、墨镜。面对种种制约,毛泽东既感到不满,又无可奈何。

  毛泽东生前曾经用过好几副墨镜,但作为遗物遗存于世的则只有当时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汪东兴送给他的一副普通的墨镜了。

  毛泽东非常怀念延安时期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时他不也是主席吗?可他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从来不曾出现过前呼后拥、警卫森严的情景。他很反感和平时期的这种做法,曾多次“愤怒”地对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嘛?要我脱离群众?”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保卫措施,毛泽东本人也是点头同意过的,只是一旦落实到他个人身上就实在忍受不了。然而他是主席,安全比其他任何人都重要。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其他同志更加重视对毛泽东的保护,毛泽东因此而失去的自由比其他同志更多。

  当时,飞机失事率较高,周恩来还曾要求毛泽东不要乘飞机远行。后来,毛泽东果真再也未坐过飞机。同时,中央政治局也就乘坐飞机一事开展过讨论,最后作出了中央政治局一级的首长不能同乘一架飞机的规定。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到一些省市走走,借此了解一下情况。每次外出,随行的工作人员都要为他准备好墨镜、口罩。当时,保卫部门认为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台湾国民党特务仍然在活动,如果不掩饰行迹,随便外出,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他们认为戴上口罩、墨镜可以避免被人认出,减少围观、拥挤的危险。毛泽东听了这些解释有些啼笑皆非,但他不能反对,因为这是他外出时必须答应的先决条件。

  1952年,毛泽东在武汉准备游黄鹤楼。他说,几十年前登过,不知风貌是否依然如故。此次毛泽东南行,公安部长罗瑞卿奉命作陪。黄鹤楼是著名风景点。游客如云,安全保卫有较大难度。罗瑞卿要求毛泽东戴上口罩、墨镜。保卫人员解释说:“现在正在抗美援朝,美蒋特务蠢蠢欲动,必须严加防范都能保证万无一失。”同时,武汉街头毛泽东的画像又高又大,连三岁小孩都能一眼认出来,若不遮掩就会暴露身份。他们取出口罩、墨镜,准备为毛泽东戴上。毛泽东不想使下发感到难堪,顺从地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他戴上墨镜,风趣地说:“这样是否就没有人认得我了?”

  其时正值春节,游客还真不少,黄鹤楼周围人山人海。毛泽东在罗瑞卿、李先念、王任重、杨尚昆、杨奇清等陪同下来到这里。故地重游,毛泽东感慨万千。二十多年前,与夫人杨开慧在武昌工作时多多携手,多次至此。现在物是人非,他平添几许惆怅……

  突然,一个小女孩注意到了毛泽东。尽管他戴着口罩,这位小女孩还是认出了他。她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毛主席?!”毛泽东听到叫喊,猛然回头,寻觅着这声稚嫩而亲切的童音。毛泽东的猛回头证明了小孩准确的判断,她欢呼雀跃,警卫人员也阻拦不住。游山的人驻足而观,如潮水般涌至。当他们证实了信息后,黄鹤楼湮没于“毛主席万岁”的声浪之中。公安部长罗瑞卿感到大事不好,但这位人高马大的部长面对狂热的欢呼人流,仍然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马上下令:保护毛主席下山!说完立刻挤到毛泽东跟前,拉起一位高大卫士的手勇敢地朝汹涌而来的人流挡过去。杨奇清、李先念、杨尚昆及其他保卫人员也手挽手构成人墙,将毛泽东围在中间,艰难地随着罗瑞卿等人开出的“小道”前进……终于从人流中挤下山。毛泽东登上了江岸的轮船,这时大家才感到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伫立船头,兴奋异常。他摘下口罩、墨镜,面向山上山下依然在涌动的欢乐人群不断招手致意。顿时,江岸上掌声雷动,欢呼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事后,保卫部门为这次旅行向有关领导作了检讨,但毛泽东却毫无责怪的意思。

  “黄鹤楼事件”说明戴口罩·墨镜也并不十分保险。此后外出,当保卫部门要求毛泽东乔装打扮时,他就重提这桩令他兴奋不已的旧事。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保卫人员因此十分难堪。但不管怎样,保卫部门有着自己的解释,因为是否乔装毕竟大不一样,口罩、墨镜还是要戴的,戴了总比不戴好。所以毛泽东出门时还得戴上口罩、墨镜。

  有一年,毛泽东戴着墨镜到了北京郊外。走在充满泥土和青草芳香的乡间小道上,他不满足于欣赏美景,更希望到社员家中做客,与他们话家常。这使保卫人员很为难。毛泽东倔劲儿上来了,说:“你们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还当我是主席吗?”毛泽东语出惊人,卫士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毛泽东了,但还是向他提出“不要在有人的地方摘下口罩、墨镜”的请求。毛泽东一句话也不说,不满地向附近村子走去。

  他信步来到一位老家跟前,就与他聊起了家常。农民见这位陌生的异乡人戴着个大口罩,很是新奇。他没有认出毛泽东。毛泽东问长问短,兴致渐渐高起来。突然,他伸手去拉扯口罩。身边的卫士们提醒他:“扯不得呀!”毛泽东狠狠地瞪了一眼,一边摘一边高声说:“闭嘴!我就这么戴着口罩与人民聊天吗?”口罩摘下来了,与毛泽东谈兴正浓的农民突然间惊呆了:“毛主席?”他惊喜地大叫起来。这下可不得了了,远近农民群众听到叫声,顿时蜂拥而来,“毛主席来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庄。毛泽东很高兴,但也知道惹了“祸”。

  警卫人员慌了,不容分说,立刻架起他就准备“逃”。毛泽东大发脾气,一边极不情愿地随着卫士小跑,一边骂他们“蠢”--这是他在愤怒至极时,能说出的最难听的话。

  事后,卫士们检讨工作时认为,像这样“微服私访”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了,以后毛泽东即使发脾气,也不能再让他随便“溜”出去走动。

  毛泽东生前使用过好几副墨镜。去世前的几年里,因为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他很少出去走动,墨镜就更少有机会使用了。伟人去世后,人们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副墨镜。经过鉴定,这正是汪东兴送给毛泽东的那一副。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