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别爱听的唱片和磁带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2019-06-18 16:24:16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遗物中有大量唱片和磁带,数量之巨,专门的收藏家也会对此惊讶咋舌。据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提供的一份目录统计显示,毛泽东生前听过的唱片有几千张,磁带有二千四盒。这还只是一个模糊的统计,不包括可能散失的部分。毛泽东并非收藏家,他之所以不惜巨资购买这些唱片、磁带,不过是满足欣赏的需求。毛泽东算得上一位不错的鉴赏家。毛泽东购置唱片、磁带的巨大花费大多来自他的稿费,也有不少是别人赠送的。

  这些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了绝大多数。因为毛泽东偏爱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是戏剧之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戏剧由发轫到繁荣,渐渐演化出三百多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种戏剧。可以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特色独具的剧种。然而,毛泽东在三百多个剧种中特别钟情由徽剧、昆曲、秦腔等演化而出的“后起之秀”--京剧。

  毛泽东对京剧的爱好始于延安。在此之前的一切史料中,至今都未发现毛泽东作为京剧爱好者的任何佐证。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居住的那孔普通的窖洞里,时常传出那架每分钟播放七十八转唱片的手摇留声机发出的动听的京剧声。

  延安的生活生活是清苦的,娱乐方面则更显得贫乏。最初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毛泽东搜集京剧唱片,但延安毕竟是“穷乡僻壤”,唱片很难找到。毛泽东那架留声机就只能翻天覆去地播放那几张旧唱片。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是一位业余的京剧“小演员”。这给了时常牌紧张工作状态之中的毛泽东增添了些许情趣。

  那时,毛泽东也在繁忙工作之余听听京剧,看看边区文工团员演出的秧歌戏。这一爱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常哼唱《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段子;到达西柏坡后常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群英会》;进入北平前后,毛泽东最喜欢《霸王别姬》......由此看来,毛泽东这时对京剧已有浓厚兴趣,而且还熟悉了不少段子及唱腔。

  1949年3月,毛泽东带着在延安时期添置的手摇留声机进入北平,那些曾给予他不少欢乐的京剧唱片也随之走进庭院深深的中南海。不过,这时已今非昔比,大都市的繁华毕竟不可与延安边塞的荒凉同日而语,毛泽东已有条件添置更多的唱片了。后来,他有了录音机、电唱机,也有了藏量丰富的种种戏剧、音乐磁带。

  毛泽东晚年,因为重病缠身,难免感到孤寂,有关方面就召集了一批优秀艺术家,为他及其他首长录制了大批传统戏剧磁带、唱片。当时,这些优秀艺术家被分成若干小组,如京剧小组、古典诗词小组。其中古典诗词小组拥有昆曲名家俞振飞、岳美缇、计镇华、蔡瑶铣、方洋、李元华。毛泽东的磁带、唱片的收藏量,经过如此集中录制而数量大增,这也给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因为毛泽东的唱片或磁带。为了能给毛泽东及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工作人员将唱片、磁带编号,制作了目录,并在目录上用特定的记号标明毛泽东常听的剧目。这样,当毛泽东点剧目时,他们能很快找到相应的唱片或磁带了。

  毛泽东常听的京剧很多。在这些唱片或磁带目录上,工作人员都一一作了标记,有的还写明了内容提要。从保存下来的几本目录上,我们可找到毛泽东当年最喜欢听的一些传统京剧剧目有:

  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

  程砚秋的《春闺梦》;

  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盗马》;

  冯群秋的《二进宫》;

  高庆奎的《姻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

  余淑岩、言菊朋的《卧龙吊孝》、《八大锤》、《空城计》、《战太平》;

  周信芳、袁世海、马连良的《捉放曹》、《卖马》、《坐寨》、《洪羊洞》;

  杜近芳的《柳荫记》、《白蛇传》;

  孟小冬的《珠帘寨》;

  谭鑫培的《洪羊洞》、《打渔杀家》、《卖马》、《秦琼卖马》、《御果园》;

  ……

  毛泽东晚年,因为体弱,只能在中南海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这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守在电唱机或录音机旁听上几段京剧,听到兴致高处,他还跟着高声唱上几句。他毕竟年岁大了,时常有忘词儿的时候。这时,工作人员就为他报词。但毛泽东只允许工作人员提示几个字,不让别人跟着唱下去。

  毛泽东还吩咐身边工作人员走出中南海,到文工团中邀请年轻人进中南海做客、唱京剧。暮年的毛泽东十分希望与充满朝气的青年相处。有一次,他对护士孟锦云说:“我喜欢听京戏,可是听唱片是一回事,听本人唱又是一回事。你能不能给我请一个会唱京戏的女孩来,让她唱给我听听。”孟锦云说:“您是主席啊,那么多名角,您请谁不行呀?”“我不想惊动那些名人噢。”毛泽东笑着说。其实,他是听多了名角的唱腔,想换换“口味”。后来,孟锦云果然请了一个青年演员进中南海为毛泽东清唱京剧。这位演员唱的是《霸王别姬》中的一段,毛泽东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对家乡的湘剧、花鼓戏很有感情。他的唱片、磁带中有大量这方面的剧目。他收集了不少家乡戏剧的唱片和磁带。如花鼓戏《刘海砍礁》、《八百里洞庭》、《小姑贤》、《桃源洞》等;湘剧《思凡》(罗元德主演)、《五台会兄》(罗元德主演)、《大破天门阵》(李福初主演)、《昭君出塞》(张淑娥主演)、《生死牌》(吴淑岩主演)、《打猎回书》(王福梅主演)等等。

  毛泽东作为革命家自然十分注重对传统戏剧的改革创新。在京剧改革方面他支持现代戏,但他本人更喜欢那些老艺术家和传统剧目。因为在他看来,老剧目大多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等丰富内容为题材,有着强烈的历史氛围,可以振聋发聩。在他保存的大量唱片、磁带中就大多为历史题材的剧目。如闽剧《卖画图》、《西厢记》;桂剧《雪夜访晋》;南曲《鱼沉》;巴陵戏《夜梦冠带》;昆剧《昭君出塞》;汉剧《四郎探母》;豫剧《秦香莲》;楚剧《断桥》;蒲剧《三家店》;荆河戏《三元会》;高甲戏《劝父归家》;绍剧《春香闹学》;祈剧《单刀赴会》;华剧《二度梅》;柳琴戏《张朗与丁香》;二人台《打车城》;正字戏《徐策跑城》;赣剧《打金枝》;高台曲《一朵红花》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一般人也许闻所未闻的剧种剧目,毛泽东却十分喜欢。

  从毛泽东对各地戏剧的爱好来看,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有极度渊源的。反传统的革命精神与推崇传统文化精华并力图发扬光大的情结,在一代伟人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毛泽东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后,曾多次观看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表演京剧折子戏,还寻访由侯宝林等相声赏表演几段轻松幽默的相声。北平刚刚和平解放时,中南海还同有经过彻底清理。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一般在原来的美国驻华使馆里听侯宝林表演相声。毛泽东通常坐在第三排的中间位置。这里放着两把藤椅,一把是毛泽东的,另一把是朱德的。有一次,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叶剑英、彭真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准备了一台文艺晚会。当毛泽东得知安排了侯宝林新创作的相声段子时,高兴地说:“侯宝林是个人才,我很想听听他的相声。”这次晚会在东交民巷的市委机关礼堂举行。侯宝林、郭启儒全说了一个新段子《婚姻与迷信》,毛泽东听后开心得很。在返回居所的路上,还在对侯宝林的演技赞不绝口。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侯宝林对相声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后来,他还看过侯宝林许多段子的表演,如《关公战秦琼》等等。

  毛泽东对另一位相声演员马季也非常喜爱。1959年至1963年,马季所在的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最喜欢听马季表演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揭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拔牙》,一个是张述今创作的《装小嘴儿》。1963年,马季下乡到山东文登县进行创作,写出了三个相声段子:《画像》、《黑斑病》、《跳大神》。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看完演出后,他还握着马季的手说:“还是下去好!”

  跟工作人员留下的一份相声段子目录显示,毛泽东生前常常听的相声很多,如:刘宝瑞、郭金宝的《韩青天》、《歪批三国》;侯宝林、马季的《笑一笑》、《阳平关》;黄涌泉、马季等的《说一不二》、《王金龙与祝英台》;赵振铎、赵世忠等人的《歪讲三字经》;侯宝林、郭启儒的《空城计》、《万吨水压机》、《昭君出塞》、《服务态度》;马季、唐杰忠的《友谊颂》等等。

  毛泽东生前还喜欢优美的圆舞曲。他的舞曲唱片有《村舞》、《送我一支玫瑰花》、《恋歌》、《新年》、《打黄羊》、《陕北民歌》、《东方舞》、《回忆》、《迎春舞曲》、《快乐的心》、《自由花》等。同时他还常听维也纳音乐《拨弦波尔卡》等当时一般中国人难得听到的外国音乐磁带。

  毛泽东也对管弦乐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的磁带中有相当数量是这方面的内容。如殷承宗的钢琴独奏《北风吹》,刘德海的琵琶《十面埋伏》,曾永清的笛子《骊珠梦》、《罗成叫关》,郭向的管子《铁弓缘》,项斯华的古筝《文姬归汉》等等。在众多乐曲中,毛泽东似乎更喜欢闵慧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非常喜欢听闵慧芬独奏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魂》等名曲。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始终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透过毛泽东所保存的唱片、磁带,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一个超级“发烧友”对中国艺术的真挚情感。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