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书求知篇:阅读过17遍的《资治通鉴》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2019-06-25 10:03:25
红色韶山
—分享—

  《资治通鉴》为北宋时期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历时19年完成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5年),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共有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都十分推崇此书。宋神宗读过这部史书后,认为宫“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搜集的史料极为丰富,保存了不少佚书资料,有的既有史实又有论断,它把分散的史料用编年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叙述各种史事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脉络清晰,给人以完整系统的概念,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创举。

  毛泽东十分爱读这部史料丰富的历史名著,在他的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的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出差视察随身带,休息睡觉时床头总放着这部书。他还多次向人们推荐阅读,他一生曾圈点、阅读过该书17遍。

  1954年冬,毛泽东对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接着毛泽东把标点《资治通鉴》的任务交给了吴晗。后来,他又向吴晗提起;“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吴晗觉得《历代舆地图》这部书正符合毛泽东的要求,因此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这部书加以改造,按今制绘制印刷。毛泽东便把这件事也交给吴晗来组织。同年十月,由吴晗出面在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召集部分史学家,成立标点《资治通鉴》和改绘杨守敬地图委员会,次年又成立校对小组,全书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

  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对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说过:“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我们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他正是用这种指导思想来读《资治通鉴》的。

  据毛泽东最后一名护士孟锦云回忆,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读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孟锦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那是197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卧室里休息,同护士孟锦云讲《资治通鉴》,他指着桌子上放着的《资治通鉴》问道:“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啰。”毛泽东问小孟关于这部书知道多少,小孟回答说只知道是历史书,听老师讲是司马光写的。毛泽东继续追问书的内容,小孟只得羞怯地摇摇头。毛泽东见其不好意思,便鼓励她下决心读一读这部书,如果不能全读,读读某些部分也好,因为这部书读上一遍,得好几年时间。但是读与不读不大一样,要趁自己年轻。毛泽东还问小孟有不有决心,小孟认为可以试试看,但不一定有那个毅力。毛泽东像老师辅导学生一样,十分认真他说:“孟夫子,你有个词可用错了。不是毅力,而是兴趣。因为有了兴趣,读书就不会感到累了。就会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轻松,像休息一样。”小孟说自己对历史书提不起兴趣,读不进去。毛泽东并不责怪她,并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全是糟粕,不值一看;还有一种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人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毛泽东还问小孟,自己的观点对不对。小孟连连点头,觉得主席讲的一定对。毛泽东笑了笑说:“我说的就都对呀?那我不成了圣人啦。历史上没有什么圣人,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都对的圣人不会有。我说的有一半对,我就心满意足啰。就是书上说的,也有不少屁话,不能都信。”“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反对的意见。不读不行,不读你不知道呀。凡人都是学而知之,谁也不是生而生之啊。但光读不行,读了书而不敢怀疑,不能提出不同看法,这本书算是白读了。”小孟向毛泽东谈了自己读书的情况,她说自己读书从来就没有提出过不同看法。毛泽东告诉小孟,不要以为书上篇篇是事实,句句是真理。现在我们现代人写书对事实都有自己的选择,古人也不可能完全客观,代代相传的东西也可能走样。比如,写一个人,他的臣下往往说好话,甚至吹捧,他的敌人往往攻击,这一代人这样写,那一代人又那样写,言过其实的东西不少。都是白纸黑字,你信谁的呢?所以需要怀疑,就要去找别的史料对照。

  后来,毛泽东在指导小盂读《资治通鉴》时,还回答了小孟提出的许多关于该书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小孟问为什么《资治通鉴》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毛泽东认为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鉴》最后一段写了赵匡胤,也只是说太祖皇帝如何勇敢,如何英明,如何了不得,简直白玉无瑕,十全十美,全信行吗?

  说到《通鉴》上记载的三岁小皇帝,毛泽东说:“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有的皇帝很有作为,有的皇帝简直就是糊涂虫,可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皇帝是世袭呀,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这也怪不得他,生下来就是皇帝嘛。还有两三岁就当皇帝,当然要闹笑话。”“中国历史上有三岁的皇帝,但没见三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六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皇帝糊涂,当然大臣们就胡来,就拼命地搜刮老百姓。老百姓不服就要镇压,那方法残酷得很,《通鉴》上就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一种刑罚,把人的肚子拉开,拖着犯人的肠子走。暴政到了这种程度,老百姓忍无可忍了,就造反,镇压不下去,就完蛋。”

  当孟锦云提到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时,毛泽东解释说:“这两个人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俩还是好朋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我也有政治上的对手,我不同意他们的主张,但对这些人的学问还是尊重的,至少还得承认吧。”

  孟锦云还向毛泽东提出关于武则天的问题。她说:“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对于武则天,毛泽东是很注意研究的。他觉得武则天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他还说:“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毛泽东还曾经给孟锦云讲过关于武则天的一些故事。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有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毛泽东还认为:“《通鉴》里面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与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的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毛泽东还说:“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名君都离不开秀才啊!”

  当谈到《资治通鉴》的编写和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完成《史记》时,毛泽东感慨万千,他佩服司马光的决心和毅力,佩服司马迁在逆境中奋斗。他说:“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多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没有他主持,一切都不会有”。“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资治通鉴》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一生,书中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粘住,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