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堡垒》剧照
一场精彩的故事会,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文 | 舒良才
2023年收官之际,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策划,市委宣传部具体负责的主旋律影片《堡垒》终于面世,笔者观看了该片点映活动。散场后,不少人惊叹这部片子不像政治说教片,直呼编剧“有几把刷子”,硬把一个革命历史故事拍成了一部悬疑谍战商业片,是将红色题材融入商业电影市场的一次有益探索。
电影《堡垒》剧照
有史实,有虚构,商业元素顺应市场
这么多年,见过无数主旋律电影,基本上都只是完成“教化”任务,往往是叫“好”不叫“座”,自然作品的“教化”作用就得大打折扣了。但这部《堡垒》,出得影城,听得最多的评价是“红色历史题材电影居然还可以这样拍啊”,确该点赞。
《堡垒》是以“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故事为原型演绎拍摄的。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创建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播下革命火种,此后支部五位党员通过组织农民夜校,唤醒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带领农民与反动地主豪绅斗智斗勇,从豪绅手中平价粜粮,与国民党民团武装展开可歌可泣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特别支部的党员有的被敌人残忍杀害,有的则分散潜伏打入敌人内部,同国民党继续斗争,使星星火种得以不断燎原。
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五杰”的英勇事迹早已载入史册。但电影是文学艺术,而且是一门高技术的综合艺术,用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来宣传历史、教育后人、让红色江山永续,是电影人的光荣使命。于是《堡垒》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在史实基础上大胆进行艺术加工,根据故事发展需要虚构相应的人物和情节,有意将五位烈士的名字各换了一个字,分别叫毛稼轩、钟子申、庞新侃、毛雨梅、李卿侯。有了正面人物还须有反派角色演“对手戏”,于是剧中反派主角国民党南京党务调查科特派员沈卓宜、许副官及警察局长等人物鲜活登场。编剧放开手脚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大胆虚构,观众才能在步步惊心的观影享受中领略商业大片般的刺激,在这个意义上揣测,编剧31次易稿,他们应该是在反复揣摩观众喜好,顺应市场。
客观说,《堡垒》经过了中央党史部门的审核,也得到“五杰”后代的认可,如果经过市场的检阅,相信对今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虚实有度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电影《堡垒》剧照
是角色,是暗号,情节设计引人入胜
韶山“五杰”作为大革命时期投身革命的英雄,当年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艰难困苦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五人都喋血就义,这历史故事本身当然已是坎坷曲折催人泪下。但是如按传统故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办法,那得是花开五朵,一一道来,想来都失于单调呆板。
为了增加影片的悬疑感,《堡垒》创造性设计了先生、狂生、医生、学生和“庞德甫”等人物形象,它并非一一对应电影的主人公,但明明它又是剧中主人公,看到中途才发现它还是革命者的暗号。血雨腥风,扑朔迷离,影片层层设局,观众欲罢不能,必须看完,甚至看完全剧后仍沉浸其中谜犹未全解,这才是艺术的魅力。在《堡垒》点映这一场,笔者看到,近200观影者没有一位中途离场的,它或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影片的吸引力,要么不来,来了就要留得住。
电影有别于其他文学艺术为人类共同接受的特质是故事性,电影就是讲故事的。《堡垒》有多个主人公,编剧别开生面以字幕分章节讲先生、狂生、医生、学生的故事,中间更不惜用大气力烘云托月托出一个人物“庞德甫”。“庞德甫”起初貌似是一个人,后来观众才回过神来:“庞德甫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共产党坚强堡垒的代称,难怪从头到尾敌人都拿这个名字惶惶不可终日。及至结尾,当观众看到新的先生、狂生、医生、学生出现,方恍然大悟,影片设计的“四生”也不仅仅是支部党员的代号,他们其实隐喻了所有被剥削压迫的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
《堡垒》将一个人人皆知的老故事通过新颖的串联结构和光影技巧,抓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营造出扣人心弦的影院效果,不落俗套,留住了观众。
电影《堡垒》剧照
或倒序,或插叙,叙事堪称作文经典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讲故事本质上就是叙事作文的技巧了。笔者曾从业中学语文讲坛,常见学生作文课时两大表现,一类得心应手轻松自如,甚至还不用辅导提示,另一类则无从下手遇作文课便头痛。中学语文教学中,叙事方法可算一个重要知识点,诸如顺叙、倒叙、插叙,教师要生动地传授此知识点殊为不易。及至看了《堡垒》,笔者不由得拍大腿:找到堪称经典的叙事作文了!如果学生看场电影能在享受精彩故事、接受红色洗礼的同时,还可轻松顿悟作文叙事法,夫复何求!
《堡垒》帷幕从1933年乌云笼罩下的金山拉开,国民党恐怖统治下,凛冽的寒风肆虐着我党地下情报机构,一批批共产党人被残忍杀害。男1号主角——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金山警察局分局长毛稼轩,因挽救党内同志而暴露,被国民党特务抓获遭受严刑拷打。在与敌人斗智斗勇周旋中,毛稼轩释放迷雾讲了先生、医生的故事,由此水到渠成的“蒙太奇”手法将镜头转换到1925年,倒叙韶山故事。一会儿故事场景回到金山警局后,又多次通过男1号的穿梭回忆,插叙医生、学生的故事,却绝无头绪混乱之感。正是得益于“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引出了不同场合多位英雄与敌较量的故事,全片悬疑不断,高潮迭起。
《堡垒》片中人物众多,不可平均用墨,于是又用到作文方法详略有致。狂生、医生自不必说,是正面人物的详写重点,反派主角军统特派员沈卓宜也是详写对象。沈卓宜,是一位叛变投敌的共产党员,他虽然高学历、高智商,身居敌特务组织高位,却是被国民党怀疑使用的对象,军统甚至用可耻的毒品控制着他,令他生不如死,在貌似强大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虚弱、恐惧以及组织内部的内讧和残酷无情,青年演员郭晓冬凭其精湛演技把这个反派主角的矛盾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感于111分钟影片《堡垒》讲故事的全新技巧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震撼,笔者撰联以赞:
刀枪逼,谍影疑,层层设局,贞史一时呈血色;
滴泪琴,触星梦,步步惊魂,悲歌五杰扣心弦。
(注:《堡垒》中钢琴和钢笔均是重要道具,钢琴琴箱里藏着敌人正疯狂搜查的药品,钢笔上刻着“勇敢的少年可以触摸到星星”,是片中最诗意最经典的台词)
来源:湖湘源
编辑:周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