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路,通渠,修塘,看似简简单单的村级“小项目”,韶山市清溪镇梅湖村却用它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民生”。 通过实施总投资421.97万元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该村实现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和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双赢”目标,探索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梅湖样板”。
走访调研催生“升级版试验田”
梅湖村是一个位于韶山北大门的传统农业村。由于地处偏僻,原有的部分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而困扰村民:原3米宽的村道狭窄颠簸,农产品运输损耗大;5公里田间水渠渗漏严重,灌溉效率低下;10亩骨干山塘年久失修,雨季防洪压力大——这些“卡脖子”的基础设施短板,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村内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脱贫户、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又面临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定的难题。
穷则思变。“必须让落后面貌得到改变,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2024年,梅湖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李文,在深入走访调研、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2025年5月,梅湖村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终于获得国家批准。
今年7月底,梅湖村村组道路工程建设首先开工。按照计划,通渠、修塘工程也将在近期陆续展开。“村民都积极支持这件事情”,让梅湖村党总支书记刘金芝更为欣喜的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梅湖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大创新凝聚“梅湖经验”
梅湖村民的聪明才智,集中体现在项目建设中的四大创新。
创新一:从“大水漫灌”到“靶向输血”的就业组织模式。“六类重点群体一个不落!”梅湖村村委会通过失业登记平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等精准摸排,最终选定101名务工人员:其中脱贫户32人、监测对象6人、外资外贸失业返乡人员5人、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3人、未就业退役军人4人、返乡农民工51人。岗位设置更贴合实际——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将原计划机械摊铺的水渠衬砌改为人工砌筑,把机械主导的道路拓宽工序拆分为人工清表、夯土、砌边等多步骤,由此新增普工、模板工等岗位,务工人员日均工资200至300元不等。
脱贫户谭友林就是典型受益者。他曾因家庭负担重长期依赖低保,如今在项目中担任普工,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以前总觉得靠政府救济抬不起头,现在靠手艺吃饭,腰杆挺直了!”他主动报名参加电工培训,计划项目结束后承包村内小型维修工程。他的转变,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主动报名参与项目。
创新二:从“短期就业”到“长效增收”的技能培育体系。“有技能才有长远饭碗!”梅湖村项目在开工前组织为期两周的“技能提升营”,开设砌筑、电工、机械操作等课程,101名务工人员参训。在施工中又推行“以工代训”,边干边学边总结,项目结束后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总结,形成“一人一档”培训记录。村民夏治国原本只有基本农作技能,通过培训掌握砌筑和电工技术,不仅成为工地技术骨干(月收入翻倍),还被聘为临时技术指导员,带动6名青年一起学习。“学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他白天参与道路硬化施工,晚上坚持参加夜校培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施工规范,其故事甚至被张贴在村部“技能成才光荣榜”上,成为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榜样。
创新三: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参与”的全流程监管机制。“项目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梅湖村创新采用“村委会+村级项目理事会+当地群众”三级监管模式:理事会由乡贤、老村干部、妇女代表等组成(每月两次例会),全程参与劳务队伍组建、资金分配审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劳务工程队名单、资金使用方案,关键环节“三到现场”(开工到现场、建设到现场、竣工到现场)。一次巡查中,理事们发现某段排水沟砌筑砂浆配比不达标,立即叫停施工并要求返工,避免后期质量隐患。村民感慨:“理事会是咱们的‘眼睛’,有他们在,项目干得踏实,钱花得明白。”
资金安全更有保障——劳务报酬通过村民“一卡通”精准发放,建立“一人一档”务工台账,实行“日考勤、月核算、季公示”,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同步公开,村民成进评价:“以前担心工钱被克扣,现在手机一响钱到账,心里特别踏实。”
创新四:从“工程建设”到“共建共享”的治理效能提升。“群众的需求,就是项目的方向!”项目建设中,梅湖村充分采纳村民建议:调整施工时间避开农忙“错峰施工”,保障农业生产;利用剩余材料修建3条便民小道,连接田间地头;增设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守护施工安全。针对务工人员子女放学无人照看问题,村妇联牵头开办“爱心四点半课堂”,由大学生志愿者辅导作业;项目现场设立“爱心饮水点”,配备遮阳棚和急救药品。村民谭八清在施工中表现突出,不仅主动帮助其他村民学技能,还自发组建“安全巡查小分队”,带领小组连续三个月获评“优秀施工班组”,所负责路段验收合格率达100%。“大伙儿一起干活,安全最重要,不能让一个人受伤。”他的话道出村民的心声。
“梅湖样板”带来乡村振兴新启示
短短两个多月,梅湖村以工代赈项目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5公里村道拓宽至4.5米并硬化已近尾声,15个组60余户人家将因此受益;目前已有约5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已经发放3次劳务报酬,共发放约40万元;10余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2人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村民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赈不仅“代”出基础设施的焕然一新,更“振”起群众志气、“助”出乡村内生动力。正如村民所说:“路宽了,钱包鼓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等靠要”到“靠双手”,梅湖村的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是连接政策温度与民生需求的桥梁,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金钥匙”。虽然梅湖村的以工代赈实践只是韶山市深化“以工代赈促振兴”的一个缩影,但“梅湖样板”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启示已足够令人深思。
据韶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韶山市严格遵循“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工程项目是载体、就业增收是目标”原则,将以工代赈广泛应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领域,并在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在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上取得扎实成效,实现项目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截至目前,韶山市累计争取中央资金1120万元,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20个,主要涉及交通、城镇建设、水利等领域,项目共计总投资6.61亿元,已吸纳劳务用工人数1058人,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人数898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187.7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下一步,韶山市将聚焦项目监管、务工组织和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确保以工代赈“小项目”持续释放“大效益”,让赈济效应充分凸显。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作者:吴新春
编辑:覃磊
红色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