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韶山开展“两转一增强”活动纪实
作风一转天地宽,今日韶山春潮涌。
当“两转一增强”的号角吹响,韶山第一时间响应,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提升两种能力、推进两个率先”为主题的作风建设热潮。
通过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伟人故里,圣地韶山,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迈上了“率先发展、率先富裕”的康庄大道。
韶山之“转”
“不让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政府形象在我身上受到影响。”韶山市政务中心要求12家入驻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做到“四个不让”,使政务服务真正做到“快捷、透明、高效,为民、便民、利民”。这是韶山市开展“两提升、两推进”活动的一个缩影。
从今年4月开始,韶山市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开展“两转一增强”活动,广泛开展以“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推进韶山率先发展、率先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两提升、两推进”活动。活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开展“三创”、“三强”、“五治”、“三抓”活动。
“三创”是切入点,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创新型机关、创建服务型机关”,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增活力;强化领导作风、强化工作作风、强化生活作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形象;“五治”、“三抓”是突破点,通过开展“治庸、治懒、治软、治散、治乱”,突出“抓问责问效、抓服务环境优化、抓执行力提升”,切实提高机关效能,促发展。
韶山之“转”,转出了和谐高效的发展环境,转出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今年1-10月,韶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24.9%;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25.45万人次,同比增长43.29%,创旅游收入14.38亿元,再度刷新历史纪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均居湘潭各县(市)区的前列。
韶山之“红”
“两提升、两推进”主题活动的开展,为韶山实现“两个率先”提速。
首先表现在红色旅游上。“韶山创建5A景区,已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的初审!” 捷报传来,韶山乘势而上,借着“两提升、两推进”活动的东风,进一步提升韶山旅游品位,打造“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
改扩建后的毛泽东广场依山顺势,庄严壮阔,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与周边的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遗物馆、毛氏宗祠等景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韶山高速公路、韶山大道、南环线,为韶山融入长株潭城市群、迎接八方来客提供了“快车道”;进入景区,沿线园林造景与百姓人家浑然一体,成为“红色文化”的绿色生态走廊……
其次体现在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上。韶河为涟水一级支流云湖河的上游,主河道11公里,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50年的运行,工程破损老化。特别是核心景区段的1.28公里河道淤塞,毁损严重,作为“一号工程”的配套工程,韶山市政府高度重视,总投资2600万元,对韶河景区段进行河道疏浚,河堤加固,闸坝重建,景观美化……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一条集灌溉与观光于一体的韶河便呈现在游人面前。
韶山东方红大剧院是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是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的献礼工程。剧院总投资1.5亿元,内设演艺中心观众大厅、中心舞台、总统接待室等,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是韶山市标志性红色文化建筑之一。在韶山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剧院已基本竣工,预计12月26日正式运营。届时,来韶游客可在这里欣赏到一台大型红色经典歌舞剧《日出韶山》,接受红色思想的洗礼。
乘着“两转一增强”活动的东风,韶山红色旅游业正在伟人故里振翅腾飞……
韶山之“和”
冬日的韶山,田间地头依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位于韶山乡韶光村南环线风光带的步步高蔬菜基地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绿油油的。这片蔬菜基地占地580亩,集蔬菜生产、科研、加工、农业观光于一体,是韶山市“五个示范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韶山绿色蔬菜现在是长株潭及周边地区市民抢购的‘放心菜’,走出了一条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的品牌之路。”蔬菜基地的负责人说,“红土地上种出来的蔬菜格外甜呢!”据统计,今年1-10月,蔬菜基地生产各类优质蔬菜2600多吨,示范和带动周边蔬菜栽培户370多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韶山市相关部门‘一线工作法’的大力推行,部门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我们的蔬菜基地才能这么快在韶山落户生根。”这位负责人表示。
“做毛主席家乡人,为毛主席家乡添彩。”“毛主席在看着我们,不能不做好。”这是韶山乡干部们经常自勉的几句话。前不久,该乡从北京捧回“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牌匾,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获得这项国家级荣誉的集体。总结成功经验,韶山乡乡长毛亚峰说,没别的,响应“两提升、两推进”,围绕发展抓学习,抓好学习促发展,不仅干部学,还带动村民学。
韶山乡地处韶山核心景区,随着中央“一号工程”和湖南省“五个示范工程”的实施,近几年来全乡因征地需要拆迁的,平均每年有200余户。为了做好征拆工作,全乡干部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有关法律和政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依法拆迁。全乡没有发生过因征地拆迁引起的上访。
竹鸡村村民李意强通过学习,香菇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他动员150户村民组成香菇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80亩,建设冬菇种植大棚80个、近50亩,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每年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现在的韶山,政清人和。
来源:湘潭在线-湘潭日报
作者:陈静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