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赵阳城同志对韶山农业建设的贡献
赵阳城,1928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隆县测鱼镇。1945年1月参加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奉命随军南下,先后在湖南平江县、望城县、长沙县、长沙市担任领导职务。1971年2月调来韶山,先后担任中共韶山区委副书记、书记、韶山区革委会副主任、主任、韶山区人武部第一政委、第一书记等职。在他担任韶山区领导职务期间,韶山区直属省管辖,是韶山历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和最佳时期。他不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勤政廉政,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为群众谋利益,为韶山建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对韶山农业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作为韶山区的一名干部,对赵阳城同志比较熟悉、记忆深刻。
一、深入工作实际,参加集体劳动
赵阳城同志在韶山任职的头几年,正值农村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以他为首的区革委会于1972年初,向全区人民发出“奋战几年,建成大寨区,一切为毛主席争光”的号召,他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韶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深入持久地农田基本建设和大生产的高潮。“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干部深入基层,参加集体劳动,成为当时机关干部在“农业学大寨”中一项根本制度,也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规定区、社机关干部每年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下基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这方面,赵阳城同志始终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他在区革委会机关除了参加党的建设、重大接待、干部任免等工作以外,总是挤出时间深入公社、大队、生产队,并与干部群众一道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那是1971年的7月,当时我在韶山区革委会政工组工作。一天早上班前,政工组组长高臣通知我:“赵阳城主任在银田公社南村大队刘家生产队搞早稻生产预分的试点,要区里派一个懂分配业务的干部参加,我们决定派你去。”我立即赶乘公共汽车,到目的地时约8时15分的时候,只见赵阳城同志正与社员一道收割早稻。当天烈日腾空,骄阳似火,空气像凝固般一丝风也没有,人站在太阳底下感到像在蒸笼里一样热。只见他挥汗如雨,挥舞镰刀与社员搞比赛般的割禾。他见到我只说了一句:“来了好,我俩先劳动,再研究早稻预分的问题。”我正值壮年,生产劳动是我的老“行当”,且自逞力气大,手路好,下田就弯下腰来,拿出看家本领,挥镰割禾像倒葱一样地干起来。偶尔抬头看看赵主任,他比我干得更快更好。我很惊奇:他一个北方人,长时期担任领导工作,可劳动技术那么熟练,那么运用自如,不但割得快,而且禾茅公也扎得好。他腰也不伸地在火热的太阳下干得起劲,还边干边与社员说笑,问及生产队里的情况,听取社员的意见,气氛热烈而和谐。这种领导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场面,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打心底里佩服,更感受到领导干部与群众一起劳动的特殊意义。当日一股劲地与社员群众干了整整一上午。中饭以后,他打盹约20分钟,就找来生产队干部了解情况和研究早稻分配问题,晚上召开了社员大会。驻刘家生产队的三天,天天上午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下午和晚上进行早稻预分的调查研究,做到了劳动和工作两不误,干部与群众关系水乳交融,工作起来就得心应手。
赵阳城同志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韶山是出名的。他下农村基层多,一到基层就先参加集体劳动,或半天劳动,或整天劳动(只利用休息时间与干部研究工作),数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时间在150-180天,1976年多达240天。他在全区干部和全区领导干部中参加集体劳动都是最多的。通过参加集体劳动,他接触的群众多,交的朋友多,了解到的情况多,得出的工作点子多。他走到那里就劳动在那里,那里群众的劳动热情就高涨,就一片欢腾。
因此,他领导的兴水利、垦荒地、修道路、平土地、造林木、抗灾害等工程,总是无往而不胜。他的劳动和工作精神以及他敢为人先的作风,是全韶山区干部群众的楷模。
二、发扬“愚公”精神,移走蛇山土岭
韶山人多田少,历史上缺粮。赵阳城同志总是把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放到首位,在抓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抓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总产。我清楚地记得,1975年秋收季节的一天,他到银田公社检查晚稻生产(注:他下乡多是一个人,不带秘书)。我当时在银田公社供职,随同他一起到北托大队去检查。路过韶山棉织厂上首的山头时,我指着左边韶河旁座落在敖石大队的蛇山岭对他说:“赵主任,银田是个好地方,优越的条件多,可是这座蛇山岭横贯在田垅中和公路旁,挡住了前后的视线,形成了上下割断,要是把蛇山岭推平,不但可以增加几十亩耕地,而且这个地方整体上就好看了。”他停下了脚步,对我的讲话听的很入神,居高临下,凝视蛇山岭许久,并向我问山有多高、方圆有多大、土往什么地方倒等许多详细的情况,然后说:“好呀,我和你想到一起了!”尔后没有几天,他两次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蛇山岭进行了实地测量,作出移山造田的计划。由区委、区革委和银田公社党委分别作出开发蛇山岭的决定。从当年的11月初起,赵阳城同志就到银田公社坐阵指挥,先是督促银田公社上下召开干部群众会,层层动员,形成共识。不日就组织了每天2000—3000个劳动力上工地移山造田,声势浩大,规模空前。蛇山岭长300多米,宽120米左右,高40多米,约200多万方土,必须移到距山头一里许的河洼地,全要靠锄头挖,扁担挑。且涉及到韶河裁弯改直和潭韶公路改道,移山、修河、改路“三位一体”结合进行,任务非常艰巨,遇到的问题很多。对此,赵阳城同志全面策划,多管齐下,安排韶河改直由水利部门牵头,公路改道由公路部门牵头……银田公社的劳动力不够,就安排区级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运土任务太大,就亲自到省农业、农机部门搬来了几台推土机、拖土机(当时不像现在一样有挖土机),还从区直部门调来几辆汽车运土。赵阳城同志则天天在工地,一边带头参加集体劳动,鼓舞群众的士气;一边指挥工程,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经过一百一十多天的艰苦奋战,到1976年2月终于如期如质地完成了工程任务。一是将蛇山岭的全部土方移至韶河边的烂沙滩,扯高补低,共造出良田61亩;二是将韶河麻蝈桥至寒潭坝一段1.17公里弯的河道改成0.82公里的直河道,并新建了友谊桥;三是将潭韶公路从太阳桥、经马家湾、白玉泉至詹仁庵的一段扯直缩短改为了经友谊桥沿韶河岸走的新公路。使永义公社白玉大队和银田公社敖石大队地段的面貌焕然一新,干部和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赵阳城同志把扩大耕地面积作为“农业学大寨”的重要内容,可谓是寸田必争。他号召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通过开荒造田、河流改道、公路改直、屋基变田、菜土上山等多种形式,共增加了良田300多亩。
三、大兴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丰收
韶山历史上是个缺水少粮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抗拒不了天旱和洪涝灾害。赵阳城同志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道理,始终把兴修水利摆到农业建设的首位,抓紧抓实。他利用与省委部、办、委和省政府厅、局领导人员熟、关系好的有利条件,加上省里领导对韶山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他常跑长沙,取得了省领导对韶山水利建设在财力、物力和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连年大抓了水利建设,一步一蹴,成绩斐然。
记得1972年兴建四方塘水库。该水库位于大坪公社大坪大队,毛主席外婆家棠佳阁就在这个地方。工程重要,任务艰巨。除由区农办副主任贺泽文和大坪公社党委书记蒋国华具体指挥外,赵阳城同志坐阵解决棘手的问题。为了加快进度,抢在冬季完成工程任务,必须解决好缺照明电的问题,他亲自把区水电指挥部负责人彭正彪找来,安排临时立杆架线,限定七天时间安装好2公里高压线和1.5公里低压线。时间紧,就边测量边立杆,缺电线就布置区计委的同志到长沙采购。经过多方的努力,只有5天时间工地就通电了,而且为棠佳阁生产队22户社员安上了电灯。工地上有了照明电,社员们夜以继日地出工。在修水库的几个月里,赵阳城同志始终同社员们一起战斗在工地上,赶在春节前竣工。他接着按照水库的设计,带领干部和社员劈山凿渠,打隧洞过山,于翌年春耕前完成了配套灌溉工程,如期如质地完成了修建四方塘水库的任务。
就像抓修建四方塘水库一样,赵阳城同志每年根据区社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情况,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抓一两项高标准高效益的水利工程。1971年冬至1974年2月,分两期工程整治了跨越韶山、如意、永义、银田4个公社,15个村的长26.5公里的韶河。且将青年水库坝堤提高了一米,储蓄水量增加了50万立方米。使整个韶河水系达到了抗旱防涝的标准,造福两岸人民。在几年的时间里,全区新修了38座小Ⅱ型水库。办法是按照天时、地利、人和分出轻重缓急,排出时间表,分批进行了修建。其中,1971年5座、1972年12座、1973年3座、1974年6座、1975年8座、1976年3座、1977年1座。每修建一座水库,赵阳城同志不但派专人负责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而且亲自到现场指挥,参加劳动,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1971年—1978年,在赵阳城同志亲自指挥和督办下,全区共新修和整治水库49座,除了兴修小Ⅱ型水库38座,还整治老水库11座,新辟渠道15万米,修建机埠175处,装机112台,新增装机容量2779.5千瓦,整治大小溪流30条,共完成土石方313万立方米,使全区实现了提灌机械化、水利自流化,基本上能旱涝保收。对此,干部和群众有口皆碑:“赵阳城主任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抗拒自然灾害,带头冲锋陷阵
韶山是丘陵区,地势较高,历史上年年缺水,每年都有艰巨的抗旱任务。每当抗旱,赵阳城同志总是在抗旱最紧张的地方指挥,带领干部群众冲锋陷阵。以1972年为例,全区早稻禾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可是从7月份起,百日无雨,全区17座水库,4300口山塘和400多座河坝大部分干涸无水,不少生产队的社员连生活用水也有困难。眼看到手的粮食就要失收了。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赵阳城同志早就作了抗大旱的准备,他带领几个干部实地察看灾情,用了三天时间,徒步沿韶山与湘潭、湘乡、宁乡交界的地方寻找水源和调查研究,做到了心中有数。接着牵头到湘乡长江水库讲情“讨水”,到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讲理“争水”,终于找到了水源。从7月中旬起,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旱保禾的群众运动。赵阳城同志自己身先士卒,与干部群众滚打在一起。大坪公社湘韶、韶新大队的旱情严重,没有水源。他亲手组织起了从韶山大队迎宾桥下起,经毛震公祠、黄田坳等处全长4华里许的流程安装电路、水管,架起了扬程高50多米的六级机埠,引水送到了这两个大队的950亩稻田,成为了韶山区抗旱史上的壮举。群众齐声夸赞:“这样大的事只有赵主任才敢做,只有赵主任才能做到。”据不完全地统计,全区当年抗旱投入电动机197台、柴油机123台、水车1300多条,水桶4000多担。新增开渠道3200多米,打隧洞936米,安装水管68处计20多华里长。自筹资金28万多元,找出水源132处。塘里的水担干了,坝里的水车干了,水库里的水抽干了,得到的回报是早稻丰收了,晚稻保住了,大旱年成了丰收年。
五、坚持科学态度,努力增产增收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增产增收,这是巩固集体经济和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根本所在。赵阳城同志在领导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直把它作为大事常抓不懈。他在坚持调查研究和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做了很多工作,现举出下面几个例子:
1、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和改良品种。在二十世纪70年代,韶山区多年从上海、浙江等地请来农业技师。于1971年—1972年试行推广种稻——稻——麦、稻——稻——油共达2300多亩。实践的结果是常规稻抵御不住寒露风,常见的情况是爱煞人的禾,气死人的谷。赵阳城同志及时总结了教训,认识到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复种指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良品种。他请来省农业厅厅长兼全国杂交水稻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洪新同志指导,先后引进杂交水稻南优1号和南优2号,并到韶山公社韶光大队蹲点试种,头年杂交稻个别丘块发生了矮缩病而产量不高。但他毫不气馁,总结经验,坚持科学种田,翌年一跃获得了亩产800公斤的高产(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800市斤为跨纲要,因而跨了“双纲”)。接着连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到海南岛制种,在全区普遍推广杂交稻而获得丰收。1978年全区所种杂交稻大丰收,其中韶光大队的杂交稻平均亩产850.5公斤,韶山区一跃成为了全省第一个水稻亩产跨“双纲”的先进典型。
2、大抓养猪,增加收入。牲猪生产历来是韶山的优势项目,他因势利导,大力鼓励社员养猪和发展集体养猪,并且着力于改良牲猪品种,先后推广了大约克、中约克、长白猪、壮洛克等素肉型猪种。同时倡导改进了饲养方法,普遍由熟食变为生食饲养,还推广了青饲料和发酵饲料,从而使全区牲猪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据1977年的统计,全区全年养猪24.9万头,社员人均养猪4头,成为历史之最。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他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的规定,积极鼓励社员植树造林,除了自留山造林外,号召社员利用房前屋后1.5丈范围内的空闲地植树,并规定永远归私人所有,从而大大地调动社员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积极性。据1975年的统计,全区共造林7200多亩,植树66万多株,林业用地共达14.48万亩,森林复盖率达43.7%,被评为省级消灭荒山的达标区(县)。
4、兴修道路,平整土地。为了改变韶山的面貌,面向未来,长远发展,赵阳城同志带领干部群众先后整修了潭韶公路青石段、敖石段和白玉、狮山段的公路;整修了韶宁公路杨佳如意段的公路;还倡导修理了乡间多条机耕道。结合修路,平整了银田镇青石大队600多亩水田;银田公社敖石大队500多亩水田;永义公社白玉大队400多亩水田;如意公社杨佳大队和如意大队共600多亩水田;此外还平整了杨林公社瓦坪大队、石屏大队的部分水田。使上述多处农村进行了农田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条件而旧貌换新颜。
还要提到的是,赵阳城同志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生活艰苦,不搞特殊。到哪里都一样,同基层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吃的是便饭,不添菜,不喝酒,不受礼,不接受请吃。到公社机关和社员家里吃饭,不管是什么情况,一律买餐票和交钱粮(当年是吃缽子饭,用粮票)。只要是发现谁搞特殊、谁不正道他就惩处谁。人们都尊敬他、佩服他、信服他。
领导干部好,是人民的福。赵阳城同志是韶山历史上的好领导,他的功绩至今仍然留在韶山这块红色土地上,留在韶山人民的记忆里。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李锡光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