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国锋与韶山灌区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李 穹 编辑:刘峻辰 2012-04-06 10:38:59
红色韶山
—分享—

  韶山灌区,是一座巨型建筑,一项浩大工程,一个时代的标记。

  她,曾以10个月光景的高速优质建成而饮誉世界!

  她,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韶山灌区位于毛泽东同志故乡湖南韶山的西南部,引湘江支流涟河水,穿越千山万壑,似银带般飘入双峰、湘乡、湘潭、韶山、宁乡、望城6个县(市),滋润着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灌溉着100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使亩产由原来的250公斤增加到1吨粮,人们称之为具有诗情画意的“韶山银河”,都夸是华国锋同志在湖南立下的一座不朽丰碑。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上了年岁的都不会忘记,那还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湘潭等县的人民群众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无比热爱,开始修建一条灌渠,打算把涟水引过来灌溉大片农田,把毛主席家乡一带建设得更美好。但是动工不久,由于当时“五风”盛行,经济困难,便把这项工程“砍”掉了,到了1965年,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特别是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纷纷提出这项工程应该重新上马。湖南省委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马上做出了修建韶山灌区水利工程的决定,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同志亲自担任了这项工程的总指挥,并亲笔题词“做出一个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样板来”,为灌区工程建设制定了指导方针。这年7月1日,各县的3万农民上了工地,第一期修渠工程全线铺开。

  灌区西干渠湘潭县楠竹山乡进入韶山市境内的银田乡和银田镇,再入宁乡县,在韶山境内的渠段全长4.46公里。从银田渡槽出口,修建长23.36公里的韶山支渠,共四级机埠,渠道上的砂塘渡槽长298米,高30米,是韶山市境内最高的渡槽。在左干渠经过的樟木山,修建了长16.55公里的樟木山支渠,其二级渠道上的石湖坳隧洞长550米,是韶山市境内最长的隧洞。

  灌区西干渠韶山工程段于1965年6月动工修建,先后组织了3600多民工参加,直到1966年2月底竣工。当时可灌溉韶山境内银田、永义、韶山、如意四个公社的2.14万亩农田。1968年,又将两条支渠的引进流量从原设计的每秒1.604立方米增大到每秒3立方米,使设计灌溉区内的面积扩大到4.07万亩(其中旱土0.66万亩)。在1990年灌区工程更新改造设计书中,落实灌溉面积为3.09万亩,其中自流灌溉0.56万亩,提水灌溉2.53万亩;并将砂硝电灌站削减装机容量40千瓦,石湾电灌站削减80千瓦,同时还分别对其二级机埠作了相应的削减。

  韶山灌区建成后,每年可向韶山境内提供水量1700万立方米,为40%的农田实现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1972年,为缓解大坪公社旱情,在迎宾桥下和毛震公祠前,临时安装了五、六级机埠,将水送过黄田坳,灌溉大坪公社湘韶、韶新两个村的950亩旱田,成为韶山抗旱史上的壮举。1973年,韶山干旱严重,韶山支渠经砂硝、荷叶塘、枞木塘、铁皮桥四级机埠共90米净扬程,把水送到韶山冲,除灌溉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耕种过的农田外,还超计划地灌溉着韶山、韶源两个村的绝大部分农田。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不能改变的。在华国锋同志的亲自指挥下,整个韶山灌区在短短10个月里,共劈开了110多座山头,凿开9处共4800多米长的隧洞,架设了19处共计5200多米长的渡槽,建成了174公里长的渠道,完成的土石工程将近250万立方。第二年,又继续完成了配套工程。这项大型水利工程还起到了防洪、发电、通航、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每当看到碧绿的渠水流入毛泽东同志的故乡韶山的壮丽风景,注视银田渡槽上那“银河飞渡”四个刚劲的大字,人们都忘不了当年风尘仆仆奔走百里工地的华国锋同志。他,的确为建设韶山灌区花费了不少心血!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是1967年盛夏的一天,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的华国锋同志,又一次来到韶山。他登上银田渡槽,仔细地检查了通水后的情况。他顶着六月的骄阳,走到渡槽的中段,忽然停下了步子,用手遮着太阳望着前方。这时,在水渠外侧的坡地上,有两个农民正吃力地往上爬,他们弓着腰,手指紧抠着坡上的石头,脚趾紧紧钩住渠壁的石缝,一步一步地往上挪动。华国锋同志快步赶上前去,两个农民已经爬上来了,正在拍打着身上的尘土。华国锋同志上前打招呼,问他们上堤来做什么?他们一边喘气,一边回答:“积肥。”华国锋同志问:“这渠修得好不好?”那两个农民说:“修得蛮好的,渠大,水多,好灌田哪!”华国锋同志又问:“你们有意见吗?”一个农民指着渡槽出口说:“意见?有!那是又是水泥,又是石头,砌得好宽哟。可是这里连个踏脚的码头也没有!”华国锋同志点点头说:“哦,你们有这个意见哪!”那两个农民说:“就想要有个码头,别的意见没有了。”说完,两个农民扛起四齿耙头就走了。

  华国锋同志仔细地打量着渠坡高度,又望了望两个农民的背影,转过身来对陪同他的工程管理所的同志说:“老尹,你刚才听清楚了吗?他们要求在渠坡上砌个码头,他们家住在哪里?”老尹说:“是附近杨家生产队的社员。”华国锋同志一边走一边说:“爬坡是不容易呀!杨家生产队的社员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老尹面带难色说:“砌上码头好是好,不过我们还管不了。因为这里的扫尾工作现在归省工程队管,还没有移交给我们管理所。”华国锋同志立即要老尹把省工程队的负责人找到渡槽上,跟他们讲了刚才那两个农民的意见,然后说:“我们整个韶山灌区工程做得好不好,都要由群众打收条。既然当地群众有意见,我们就要认真考虑。你们看,是不是可以沿渠道砌些码头,方便群众?”经过一番磋商,当场就把修码头的事定下来了。

  当天下午,那两位农民又从银田渡槽上经过,他们看见几个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在渠坡放样挖土,纳闷地问:“哎,你们忙什么?”工人们说:“忙什么?砌码头呀!”那两个农民奇怪地问:“为我们砌码头?”工人们说:“一面坡上砌一个。”那两位农民得知上午遇见的那位身材高大、和蔼可亲的干部,就是省委书记华国锋同志,他们高兴地说:“上午提的意见,下午就兑现了,他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啊!”

  华国锋同志吸取群众的合理化建设,又在韶山灌区建设大军中专门成立了附属工程建筑队,要求他们一定要“完全”、“彻底”地来搞好方便群众的附属工程。就这样,他们在韶山灌区纵横100里渠道两侧修建了200多个码头;还在渠道上架起了200多座行人便桥,平均1公里就有1座“便民桥”。这些小小的码头和便民桥,比起那“银河飞渡”、“云湖天河”、“飞涟灌万顷”等大型工程来,并不显眼,但是凝结着华国锋同志对灌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银河引来幸福水,浇开韶山致富花。喜看今日韶山,天变地变人更变,今昔对比两重天。粮食亩产由30年前的300来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亩产过吨粮;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不到30元提高到1996年的2328元。全市人民已进入小康生活,正昂首阔步向更富裕的生活迈进。

  饮水思源,富而思进。韶山千变万变,然而韶山人民当年大修韶山灌区时的那种干劲和作风始终没有变。人无不深深懂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40多年来,韶山人民发扬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倾智于韶峰山麓,挥汗于韶河两岸,采取“长藤结瓜”的办法,引灌区水,浇韶山田,相继整治了韶河,修筑河坝311座,年均引水量245万立方米;兴建了韶山、韶峰、勤俭、青年、红旗等中小型水库,水库的有效库容为1736.1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06万亩;修建电灌工程175处,装机194台,共4525.84千瓦,提水灌溉面积3.49万亩。各类山塘、平塘星罗棋布,处处皆是。今日韶山,不仅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而且形成了韶河带状挂明珠的风景线,为韶山风景旅游区增添了新的光彩,使全市水利建设由灌溉泄洪型向集灌溉、泄洪、供水、旅游综合型转变,由单纯为农业经济服务向为整体经济建设服务转变。

  45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曾记得,当年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同志向毛泽东主席汇报韶山灌区情况时,毛泽东主席的回答是:“要高产才算。”这时,他老人家是鼓励、鞭策,还是对工程评价作了有意的保留?不管他老人家当时出于什么考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工程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算。而今,韶山灌区的人们可以骄傲地告慰他老人家,韶山灌区以其丰厚强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世人的认可。1988年9月,在联合国粮食组织召开的灌溉系统评估及水管理会上,24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利水电专家们,肯定了韶山灌区的综合经济效益,认可其达到了世界同类灌溉的先进水平。“韶山银河”之光终于闪耀世界,在人类水利灌溉工程史上,韶山灌区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毛泽东主席在天之灵真正知晓的话,定然会含笑点头说:“这才算数嘛!”同样,如果华国锋同志的在天之灵真正知晓的话,定然无限欣慰。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李 穹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