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国锋在韶山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苏小波 编辑:刘峻辰 2012-04-06 10:35:00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评价华国锋:“讲老实话,是老实人。”而华国锋对毛泽东、对韶山则情有独钟。1955年冬,华国锋陪同苏联《真理报》记者到韶山访问第一个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清溪农业社;从1964年起,多次参与毛泽东陈列馆内容的研究与修改;1965年参加省林业院提出的《毛泽东故居——瞻仰区绿化设计方案》的审查;1967年,参加毛泽东青年塑像落成暨韶山铁路通车典礼;1968年来韶山选定毛主席像章厂厂址;1969年1月6日出席在韶山学校举行的庆祝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42周年暨韶山革委会成立大会并讲话;1972年陪同尼泊尔王国首相基尔提?尼迪?比斯塔访问韶山。特别是他派工作组驻韶山,亲临韶山蹲点,亲到韶山传达毛泽东的请示,亲撰文章在《新湖南报》推介韶山经验,亲赴韶山听取工作汇报,更使韶山人民难以忘怀。

  派工作组驻韶山交代向毛泽东汇报

  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业社的决议》,要求进行第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试点。随后,中共湘潭地委举办建社学习班,韶山乡派刘秀华、毛汉章、田谷丰参加学习。经而中共湘潭地委选派以韩瑾珩为组长(毛华初爱人,毛泽东侄媳)的工作组进驻韶山,协助开展试点工作。

  刘秀华等回乡后,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工作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建设试点工作。1954年2月4日(正月初二),韶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刘秀华任社长,毛汉章任副社长。当时转为初级社的有刘秀华、田梅生两个互助组,18户,83人。同年冬,省委召开合作社试点会议,地委书记华国锋通知韩瑾珩同志去省里开会,在长沙小吴门湘潭地委办事处,韩瑾珩向华国锋作了详细汇报。华国锋充分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成绩,并交代回乡后要区乡政府将合作社情况向毛泽东主席汇报。

  韩瑾珩从省里开会回韶山,向区乡转达华国锋的指示后,立即召开了社员会议,讨论如何向毛主席汇报,社员们纷纷介绍情况。信是以韶山乡全体农民的名义写的,总起来写了四件事:①全乡合作化情况;②生产发展情况;③初级社的优越性;④保证巩固发展合作社。

  由于初级农业社土地劳力按比例(土地40%、劳力60%)分红,规模适度,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觉悟,因而社员生产积极性高,生产不断发展。韶山乡586户,不仅自己有足够的粮食,而且还有余粮,1953年卖余粮12万斤,1954年卖余粮20万斤。是年12月,毛月秋给毛主席写信,报告丰收喜讯,并转寄了韶山全体农民的信。毛泽东阅信后十分高兴,立即批转中央其他领导人阅。毛泽东给毛月秋回信说收到了他和全体农民的信,并请转谢韶山乡政府及全体农民的好意。

  1955年8月5日,毛泽东亲笔给韶山乡回信:“韶山乡政府各同志: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毛泽东的回信。坚定了韶山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年冬,韶山乡先后建立12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加上8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全乡总数的90%以上。其中,韶山初级社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由试办头年的271.5公斤上升到293公斤;全社人均纯收入由27.9元增加到37.65元;每个劳动日工值由0.76元增加到1.35元。

  蹲点韶山调查研究劳动管理工作

  为加强劳动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社健康持续发展,华国锋深入到当时的湘潭县第四区(韶山)杨林乡黄栗冲庞昌期(已去世)家蹲点。

  据张群芝(庞昌期夫人,现76岁)、庞昌富(住黄栗冲,69岁)、毛泽文(住善扶社毛家湾,83岁)等人回忆:华国锋来黄栗冲大约是1953年秋末,当时这里叫善扶初级社,乡党支部书记是陈裕兰,社长是庞昌期。华国锋在这里不是长期居住,而是住几天又走,隔几天又来,或白天去,晚上来,前后来来去去约年把时间。华国锋个头很高,农村房屋进单门要低头。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体贴关心群众,坚持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时他着一身中山装,脚穿布鞋,那时杨林没通公路,来去总是步行。庞昌期家是个大家庭,有父母兄嫂等10口人,华国锋总是同桌吃饭,并常对庞昌期爱人张群芝讲,你们不要办荤菜,搞几个小菜就可以了。他住的那间屋是土砖平房,春天有些潮湿。当时韶山没有电,经常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学毛著、阅文件、写材料,有时工作到深夜才休息。有次社员挑塘泥,他也去挑,一见面就与社员一一握手,并说我不会农业劳动,向大家学习。他还经常用担水桶为庞昌期家挑水,或锄园种菜,晴天戴草帽,雨天穿套鞋。社员闲时或座谈或户访,与其探讨如何加强劳动管理,避免窝工混乱现象。并在自我讨论的前提下,订有劳动纪律(引自华国锋文章)。社员亲切地称他为“华专员”。

  插队知青庞卫国(现为中共益阳党校教授,副调研员),于1976年冬,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华国锋蹲点的实际,编写了一首演唱词,标题是《幸福常在心》,开头两句为“山喜鹊,叫喳喳,华专员风尘仆仆到我家。”1977年春节,在杨林乡、韶山乡、大坪乡等地演唱多场,群众听后,无不拍手称赞:“华专员好!华专员好!”

  华国锋住过的那间屋,后庞昌期兄弟分家时拆掉了。大概是1978年,湖南省韶山区政府送来两个立方木材,大队出工恢复了原貌。当时有省内外包括北京,许多记者来此拍照采访。当然,现在已由土砖平房改建成红砖楼房了。

  华国锋在韶山蹲点,走社串户,跑遍了当时域内大多数社(队),后在他推介韶山经验的文章中,一处提到朝阳社,二处提到清溪社,三处提到善扶社。还提到车水、担塘泥、大坵田的扦田等,宜由集体派劳动包工完成;担土砖、犁田、整田、用家肥、小垃田的扦田……,宜由个人包工完成。可见华国锋这次调查研究之广之深之细。

  撰写文章推介韶山经验

  各农业社建成后,遇到的最大、最复杂的难题就是如何加强劳动管理,这是关系广大社员切身利益,促进农业合作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华国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的名义,于1955年3月16日在《新湖南报》第一版,发表题为《湘潭县四区农业合作社的劳动管理工作》的文章,分三部分总结推介韶山经验。

  第一部分,基本办法。文章在概述湘潭县四区(韶山)三种管理办法,指出一、二种办法诸多弊端之后,认定第三种办法最好。即划分固定的耕作区,有常年固定的劳动小组(队),组内劳力、耕牛、农具,都根据责任区的生产需要适当搭配,农业社保持统一调配劳动力的权利,以便必要时抓住季节抢生产。要求已采用这种办法的应继续提高;还在采用一、二种办法的,应通过社长联席会议交流经验和帮助社干总结前段工作,教育社干社员迅速采用第三种办法;即使是10户—15户,男女全半劳动力在20人以上的小社,也应如此。

  第二部分,具体方法。文章在分析死分死记不能发挥劳动积极性,活分活计不易掌握标准,容易引起争执之后,肯定了四区采取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农活,保证一定的质量,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即“定时、定量、定质、定分”的四定方法,适合目前新建社社员的觉悟水平和要求,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劳动管理制度,适合于农业社集体生活的需要。同时,它也是逐步过渡到季节包工、常年包工的基础。

  第三部分,应注意的问题。文章指出:实行“四定”包工制的过程,是对农民进行深入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农民思想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方法的改造过程。因此,根据四区摸索的经验,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发动,解决社干社员自私自利、本位主义、怕麻烦等思想,树立以社为家的意识;2、加强社(队)的包工计划;3、合理估定包工中的工分;4、劳动的评工记分要公平、合理、及时公布;5、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6、在生产中组织开展社与社、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竞赛。

  文章最后指出:这种短期按活包工,是包工中的初级形式,本身就有一定缺点,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社员觉悟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积极稳妥的向前发展,由短期按活包工到季节包工再到常年包工。

  华国锋的文章发表后,对韶山、湘潭地区、乃至全省农业合作社的劳动管理,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后来,华国锋还认真总结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经验,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作了介绍。这就充分体现了华国锋历来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运用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

  传达落实毛泽东对韶山的指示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韶山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期间,省内外各地出于对毛泽东的热爱,给韶山送来了物资,可毛泽东极不赞成。

  1969年11月12日,毛泽东来湖南视察,听取黎原、华国锋关于湖南形势、农业生产和解放干部等方面情况汇报,汇报中谈到了韶山农业学大寨的情况。毛泽东有针对性地说:“大寨好,好就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韶山人民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革命精神。”随后,华国锋将此指示转达给了韶山。同年12月27日,中共湖南省韶山区核心小组作出了《关于贯彻执行毛泽东“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指示的决定》,在全区掀起了一个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毛泽东指示的热潮。

  1970年10月3日,华国锋来韶山检查落实毛泽东指示的情况。“毛泽东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指示,我们抓得不够。省机关出了点子,好心地给韶山的东西。上海拖拉机厂送来拖拉机,结果使韶山人民欠了很多货款(引自韶山区委副书记张汉斌日记本)。”华国锋对韶山的工作,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引以自咎,使韶山领导深感内疚不安。

  在毛泽东指示的指引和华国锋的督促下,后来韶山区委自筹或贷款还清了上海拖拉厂的全部货款;部分社员中的“吃饭靠统销,建设靠贷款,生产靠支援”的思想也得到转变。自1964年—1974年8月,韶山新增塘坝1010处,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31座,改河30公里,修大小渠道340多公里,电力排灌17处,总蓄引提水量增加2300多万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增加40%,达到总田亩的86%,平整土地4000多亩,开荒造林5400亩。特别是在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打响了治理“韶河”的战斗。1972年—1974年先后自筹资金45.9万元,粮食55.7万斤。自烧石灰3370吨,自备工具45256件,组织6000多劳动大军,奋战三个冬春,把一条25.6公里“暴雨满垅淹,无雨两岸干”的旧韶河,改造成为为民造福的新韶河,为韶河两岸近2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0年按各个时期不变价计算,韶山区农业总产值达1699万元,为1958年的3.44倍,稻谷总产43380吨,平均亩产332公斤,分别为1958年的2.96倍、1.38倍。

  听取汇报解决韶山实际问题

  为稳定韶山,发展生产,正值批林整风期间的197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周恩来主抓农业的华国锋来到韶山,听取区委、区革委的各方面工作汇报,并有针对性地作了很多指示,使韶山的领导同志深受启发和教育。

  讲到批林整风时,华国锋说:“韶山批林整风抓得是紧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方法也对头,这很好。农村计划分两批进行,可以。但要多方面做工作,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比如,韶山这几年牲猪发展了,这是好事,但集体养猪太少。今后要在不减少私人养猪的同时,大抓集体养猪。年终分配时,一定要多留点养猪饲料。还有手工业要纳入集体经济。上海南汇县尼城公社的缝纫机都集中组织起来了,给上海市加工衣服,收入归集体,这很好。韶山是自由支配,交钱记工分,这不好。”

  讲到农业时华国锋指出:“以农业为基础,全国都如此,韶山是农村,更应如此。要加快农业学大寨的进程。要想农业上去,必须大干农田基本建设。要按规划去做,快一点实现,标准要高些。现在有人讲韶山农田基本建设搞多了,这不对,不能听这些话。应该说,这几年搞了一些,但同大寨昔阳比,相差还很远,干劲还不够。今年计划修韶河,很好,要干就干好。如果不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今后农业就上不去,这一点,非下决心不可。要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山上造林时,要多种些茶叶,因为茶叶见效快、收入大。少种些油茶,油茶同茶叶有不同点。”

  “在农业生产上,要学习李光庆同志,他的科学种田搞得好,他们搞粮油麦套种,即稻稻油、稻稻麦。油多了,不但增加食油,增加收入,还有很好的肥料—饼肥,在稻田、油菜、茶叶、水果地上,都比化肥好。他们亩产都在1300斤—1500斤之间。韶光大队上到1100斤好几年了,上不去。韶山这几年早稻产量不高,找下原因,调查一下看如何上去,要总结一下高产单位的经验。”

  谈到工业时华国锋要求:“区办工业要办好,要为农业和宣传接待服务。今后不要再新办国家厂子了,国营厂子多了,区委领导力量就会占得多。建厂要占土地,动用农村劳动力,增加国家职工,要不少附属建筑,要副食供应,还要考虑医院和学校等,增加了同农业的矛盾。比如,建了一个铁厂,又要煤,又亏本,可以把铁厂变成磷肥厂。要猛力发展社办企业,增加人民公社积累。韶山人平一年分配八十几元,少了点,应该在百元以上才好。广东省有一个公社现在积累在2000万元以上,他们修水利一拿就是100多万。当时建像章厂曾经考虑过要韶山公社办,有些人不同意,我没有很好坚持。现在看来要韶山公社办就好了。社办企业常德蔡家岗公社刘春樵同志搞的好,应该向他们学习。广州市的竹制裁纸刀很好,在香港一元港币一个。韶山竹子很多,可以搞些竹制纪念品,还可以叫韶山公社搞矽砂厂加玻璃厂。毛泽普同志多次讲,韶山想单独搞一个氮肥厂,这个可以考虑,要建的话,可以建一个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最好用氨水,这样肥效高、成本低,问题是要管理好。这个问题还要向省委汇报一下。”

  谈到环境保护时华国锋强调:“国家在韶山冲不要再建房子了,居民点也要统一规划。如果把韶山冲变成城市,那么毛主席《七律?到韶山》诗的后面两句如何解释呢?这一点一定要坚持,不管怎么说,要坚持。区委机关可以搬迁到冲外去,搬什么地方自己定,并向省委汇报。”

  根据韶山实际,华国锋还说:“韶山的接待工作很重要,一定要搞好。今后要搞些地方菜、地方酒,如韶山的米酒就很好。如果都用茅台酒,那就体现不出地方性了嘛!韶山无货运站,这个是可以解决的。如果韶山火车站不好建的话,可以在银田车站加几股道建个货站。要找一下铁路分局,如果铁路分局不同意,可请示交通部批准。”

  华国锋最后说:“这几年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多了,工分补贴少了,干群关系也好了,这很好。今后班子中要选些年青人,并帮助他们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希望韶山同志按照韶山区1973年—1980年的农业发展规划,尽快实现,建设好毛主席家乡。”

  现在回顾起来,华国锋当年的指示,如今大多已先后变成现实。如韶山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高标准整治韶河,韶山铁厂改为韶山化肥厂,韶山像章厂交韶山公社办,韶山火车站货运站的建立,区委、区革委机关搬出韶山冲外,毛泽东故居周围恢复原貌……,这就充分显示出了华国锋看问题、办事情的主见性和预见性。

  1990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原主席、国务院原总理、中央军委原主席华国锋偕夫人来到韶山,下榻韶山宾馆。省里陪同的是史杰同志。当天,他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第二天,在湘潭、韶山领导曹伯纯、范多富、吴伯松、文辉抗、尹定国、肖旺琦、周启仁、蒋国平等的陪同下,来到韶山灌区银田渡槽视察,见渡槽上他亲自题写的“韶山银河”四个大字还在,很高兴。进到渡槽展览室,站在群英(劳模)大会照片前,回忆起当年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场面和千千万万“不穿军装的解放军”(韶山大坪民工连奖旗内容)的勤劳勇敢精神,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便转过身来与夫人合影留念。这是他1981年6月辞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第一次来韶山,也是他最后一次来韶山,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极其敬仰怀念之情。

  (本文史根据上门采访9人,电话采访2人,以及查阅有关档案材料综合整理,感谢刘胜生、张再田、文锷同志提供重要历史资料。)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苏小波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