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岸英回乡轶事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苏小波 编辑:刘峻辰 2012-04-06 09:53:43
红色韶山
—分享—

  毛岸英是1950年初夏回韶山的。临行前,父亲毛泽东再三嘱咐:“现在家乡还很穷,回乡后一定要注意节俭。”因此,岸英回韶山后,事事注意艰苦朴素,处处体贴民间疾苦,留下了许多轶事。

  睡门板

  5月19日(农历四月初三),正是将要犁草子田的时候,岸英从长沙乘一辆嘎司69车回韶山,由于当时没有通韶山的公路,所以到湘潭七里铺后,改骑长沙军分区事先准备的军马。为安全起见,军分区还派警卫随同。抵达韶山已时近黄昏,岸英下了马,身着学生兰中山装,脚穿布鞋,经毛氏宗祠来到韶山乡政府所在地——毛鉴公祠。时任乡长孙恢先、农协主席毛海发、秘书李富杰和干部庞仁广等在门外迎接毛岸英。吃过晚饭,在祠堂上栋左边厢房,乡政府负责人代表全乡人民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韶山人民生产生活和前段开展清匪反霸斗争的情况。岸英转达了父亲毛泽东对家乡父老乡亲及全体人民的问候。讲述了当前形势和即将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相关政策,介绍了他在北方参加土改的经验教训并勉励全体乡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搞好土改,发展生产。这对韶山后来的土改工作顺利开展,起了很好的指导推动作用。

  夜深了,本来乡政府在祠堂下栋左边厢房准备了一张稍较舒适的床铺,岸英婉言谢绝了。他取下乡政府的门板,搁在两条长板凳上,摊开自己带来的行装,和警卫们一起睡在祠堂上厅的门板上,并说:“同志们睡得,我也睡得,我们要同艰共苦。”

  坐门坎

  第二天上午,岸英来到了他25年前和父母一起住过的旧居——上屋场。当时主席旧居这头住着张元丰(有的说张荣丰)一家,邻居那头住着毛润明(人称十三叫鸡)一家,一看岸英回来了,两家大大小小都围了上来。岸英进屋坐定后,没等他先开口,就争先恐后地问,主席是否健康?几时能回韶山?岸英说:“爸爸身体很好,他也非常想念父老乡亲,如有空定回家乡看望大家。今天我就是代表父亲回乡看望大家的。”

  毛润明回忆说:“岸英回家那天,我正在韶北鲁家湾帮人盖茅屋,是派人通知我回去的。我的任务主要是喂马,几匹马就绹在上屋场的阶基边,饲料是在张元丰仓里出的谷和田里割的草子。岸英在韶山有六天时间,马一直绹在上屋场,到各家走访都是步行。他在我家吃过一餐饭,只吃蔬菜,不吃荤菜。边吃饭,边交谈了一些情况。”岸英首先说:“我这次回家,爸爸交代两个任务,一是要我代他老人家看望叔叔、伯伯、阿公、阿婆,二是要我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去了,不久就要实行土地改革,把耕地分到各家各户。”接着,问他家里的农具是不是还在。毛润明如实介绍了情况,并告诉他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韶山牺牲了不少人。岸英说:“革命是会有流血牺牲的,他们是光荣的,伟大的”。还说:“中国是个穷国,韶山更穷,我们的革命还只走了第一步,还需继续努力,希望韶山人民坚持艰苦奋斗,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张元丰家是个大家庭,三个儿子儿媳没有分家。他向岸英介绍了有关情况。当了解到周外婆(周陈轩、毛泽覃的岳母、毛楚雄的外婆)毛楚雄等当年回家避难,柴、米、蔬菜都是张家操办的,岸英表示衷心感谢。当得知他爸爸在卧室小阁楼上亲自主持建立韶山第一个党支部时,岸英说:“阁楼的灯大,燃遍祖国大地。”

  当时,因为韶山没有招待所(湘潭县韶山招待所是1950年下半年建立的),所以岸英吃、住一般都在张家,主办伙食的是张元丰的大儿媳庞淑仁。她回忆说:“韶山冲里听说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回来了,纷纷来上屋场看望。我是长嫂,蒸茶煮饭以我为主。那几天,一天到晚忙不开。记得有天中餐,一条十多斤的草鱼,全招待了客人。有时客人来的多,凳子不够,岸英就把坐位让出来,自己坐在门坎上。堂堂国家主席的儿子,像咯样克已让人,真是少见。”后来,毛泽民的爱人王淑兰知道这件事后说:老娘,岸英那次回来,你家成了招待所,你当了招待员,真辛苦你了,以后我如果买了屋一定要接你去住。”

  打赤脚

  第二天下午,岸英来到东茅塘毛泽东堂弟毛泽连九阿公家。卫生满娭毑—毛泽连和六位烈士之一毛泽建的妈妈还健在。岸英一进屋就喊“叔娭,身体好吗?父亲特地叫我回家看您。”受尽一辈子苦楚的卫生满娭毑,见主席要岸英来看望自己,激动得不知怎样招待才是,可是忙了半天,还是拿不出什么好东西,只好用一点炒米(冷饭晒干后炒的)作为最大的盛情招待岸英。岸英见他们家的房子很窄(一间半屋)便问:“你们怎么只住这点点房子?”“因1947年邻居起火引过来被烧掉后,没有能力再起屋,连你父亲小时候用过的摇窝、座篮和读过的两箩筐书,因也放在楼上都被烧了。”九阿公如实回答。岸英听后连说:“可惜!可惜!”“韶山人民有不有饭吃?”“冲里那几户最困难?”岸英接着问。九阿公告诉岸英:韶山大多数人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东茅塘冲里以毛瑞和、毛连琪、毛连桂三户最困难。岸英听后提出逐户走访。“天下雨,路太滑,改日再去”。九阿公制止着说。“没问题,可以走”。岸英坚持要去。说服不了岸英,九阿公只好陪同走访。岸英开始穿着一双旧皮鞋,路窄又滑,确实不好走。后来,他干脆脱掉皮鞋,卷起裤脚,打着赤脚走。九阿公要为他提鞋子,岸英说:“要叔老子提鞋不像话,还是自己拿着好。”

  快到毛瑞和家时,“见面如何称呼?”岸英问。“他比我大一辈,按字派你要叫他公公(祖父),平时大家都叫他满阿公,你叫满阿公就行了”。九阿公回答。当时,毛瑞和家已断粮三天了,妻子儿女都外出要饭了,只留他一人病卧在床。一进门,岸英就喊“满阿公,您老人家好!”毛瑞和挣扎着坐起来, “哪个来了!”岸英走近床沿,见他面黄肌瘦,便问:“您今天吃的什么!”“吃的野菜,”毛瑞和有气无力地回答。岸英打开碗柜一看,连野菜都没吃完,他用筷子夹了点尝尝,连声说:“吃这样的东西度日,怎能不病!”并用小手帕包了一点,带回北京。临别时,岸英送给毛瑞和人民币五万元(相当新币5元),要他买点吃的。毛瑞和激动得流着泪说:“咯样的天气,一双赤脚来看我,没一点东西招待,真是顶当不起。”岸英说:“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后,岸英打着赤脚,继续走访了毛连琪、毛连桂两家,同样分别送了慰问金,直到傍晚才返回上屋场。

  推车子

  岸英在韶期间,除走访慰问毛福轩、毛新梅两烈士的家属、贫苦农民和大坪乡棠佳阁外祖父母家外,还走访慰问了两个姑祖母。当他去如意乡杨荣村地藏庵姑祖母途中,走到郭家亭墓楼里,正好碰上一位拖茅柴的贫苦农民,那人气喘呼呼的,汗流满面,岸英见土车子上坡十分吃力,立即上前躬腰在后面帮助推车。车子上坡后,那人停车非常感激地说:“好人,好人,谢谢、谢谢!”岸英却说:“不用谢,天下农民是一家,有难相帮,这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我没推过车子,向你学习。”

  有铺不睡睡门板,有凳让位坐门坎,有荤不吃吃蔬菜,有马不骑打赤脚,见难相帮推车子,乡人赞曰:“自古太子回乡,从未见过如此俭朴者。”而岸英却说:“我不是太子,而是韶山人民的儿子。”

  岸英回京不久,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就在那年的11月25日,岸英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年仅28岁,至今骨灰还埋在异国他乡。岸英离开我们已60周年了,但上述感人事迹仍深深印在韶山人民心中。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苏小波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