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大事。它从50年代被倡导,至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形成高潮,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决定停止动员后逐渐结束,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
当时,韶山由省直辖,为地师级湖南省韶山区。期间,全区共接收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650余人,至1975年仍留乡村的有320余人。他们有的来自全省乃至全国,有的则是全区各机关单位1966、1967、1968年三届(后称为老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同时包括银田镇居民中的知青。他们中30%是投亲靠友的;20%被组织分散安排插队落户在农户家,如省委领导周礼同志两个女儿就安排在韶山村毛泽仁同志家;50%是被集体安置在各农林场,后称知青点,省政府领导章伯森的儿子安排在青石林场。全区六个公社均有知青点,有53个大队、261个生产队、22个农林、茶场安排接收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中,搞得好的有区农科所、大坪大队、清溪大队、茶园大队等。
为了加强领导,区委、区革委于1973年7月9日韶革发45号文件决定成立韶山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阎柏华、徐冬连、盛汉禄、陈前、卢东南等5人组成。区革委副主任阎柏华同志任组长,盛汉禄同志为副组长,此前成立的四个面向办同时更名为知青办,承办日常工作。黎光和徐冬莲为前后任知青办主任,卢东南和宋诚华分别为副主任。区委、区革委多次行文强调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要求各公社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就工作中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全区知青工作不断向前发展。1973年6月,根据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和中央(1973)21号文件精神,区革委人保组、教育组、四个面向办和区团委共同组织对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进行过一次检查。检查历时9天,先后到了全区6个公社和有知青的41个大队,走访了55户,看望了上山下乡知青167人。检查认为,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号召鼓舞下,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民热情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进行再教育,总的情况是好的。同年8月,根据检查的情况,区委、区革委又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公社干部参加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央文件,同时参观了区农科所、大坪大队、清溪大队、茶园大队等几个上山下乡知青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并总结成绩,纠正错误,交流经验,从而推动了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在此基础上,时隔3年,于1976年5月26日至29日,全区在竹鸡塅召开了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大会表彰了先进,又一次推动了全区的知青工作,使韶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经常性的具体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上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
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关键是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多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的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公社有专人分管这项工作,各大队和知青点所在的党组织,有的还组建了“三结合”的再教育小组,包括共青团和妇女组织一道经常组织知青进行政治学习,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1975年仍留农村的320余人中入党的有3人,入团的有149人,103人担任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夜校辅导员、民办教师、赤脚医师、技术员、拖拉机手。最后扎根韶山留下来的知识青年,大都成了韶山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为韶山的各项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坪公社大坪大队棠佳阁生产队,有上山下乡知青5人。在这里蹲点的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蒋国华同志和大队党支部,坚持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定期组织他们开会学习,勉励他们积极进步。知青小组长李仕凡同志是个共青团员,当时担任了生产队的民兵排长,1972年被推选出席湖南省青年工作座谈会,1973年又先后出席区里和省里的团代会,并被选为区团委委员,同时是大队党支部重点培养的入党对象。在这个知青小组中,还有的担任了大队团支委、大队林场会计和学习辅导员,群众反映都很好。
1969年从郴州下放到大坪公社韶新村的文梦林,先后被派参加“三线”建设和韶山的“206”工程建设,他几次出席全区关于知青工作的会议,并在湖南日报上发表过有关文章。因表现突出,较早于 1974年被韶山医院看中,正式安排了工作。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上山下乡”对我人生影响很大。下乡前我在城市“五谷不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的生活,通过几年农村锻炼后,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广大知识青年在这里真是大有可为。
如意公社党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一直比较重视,长期有一名党委成员兼管这项工作。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吴柏松经常召开知识青年座谈会,组织他们看书学习,交流接受再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1964年3月从石潭镇下放到如意公社球山村的李春南,因表现积极,于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预备期)。接着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妇女共青团工作。1971年5月,她光荣地出席省党代会。1976年12月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12月26日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和奠基劳动。1979年安排正式工作,1993年12月因公残退休。
二、耐心传授生产技术。
韶山公社茶场有8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党支部和老职工不但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而且在生产上耐心传授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种茶、采茶和制茶。起初,知青们不会用双手采茶,工效很低,每天只能采几斤。老职工就耐心地教他们双手采茶的技术,使他们每天也能采茶十几斤,有的达到几十斤。由于这样耐心的教育,8个知识青年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茶叶生产的各种技术,过了劳动关。
原韶山公社清溪大队花园生产队(现属清溪镇)政治指导员张桃生同志组织社员分个包干教知青犁田、耙田等有关农活技术,并根据各个农时季节的要求利用晚上或是在田头给他们上生产技术课。由于领导重视教育,群众参与教育,使在这个队的知青各方面进步都很快,6个知青1972年不但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其中一人担任了大队团支部委员。他们初步学会了各种农活技术,成了能够从事各项农活的新式农民,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有的还担任了生产队的虫情测报员。社员群众看到他们进步十分高兴,亲切地对他们说:“你们城里来的人,现在真成了我们的社员了。”
从当时掌握的情况看,全区大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学会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的还参加了农业上的有关科研活动,成为生产能手和开展科学实验的尖兵。韶山公社清溪大队知青小组5个人和社员一起搞二亩三分田水稻雄性不育杂交试验,收种100多斤;银田青石、茶园知青试种朝鲜芝麻成功;韶山公社农科场知青试种旱土包谷三分三厘,产包谷159斤(除棒子),折谷亩产573斤;永义林场知青建立3个科研小组搞对比试验;如意综合场知青韩湘玲喂猪,发展良种牲猪。
三、妥善安排生活。
区财政对各知青点,按人平每月给知青安排了生活费,区计委给确需建房的部分知青批给了木材、钢筋、水泥指标。全区凡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社队和农户,不仅对知青政治上的培养教育,还注重关心他们的生活,根据他们的特点,保证他们在农村健康愉快地成长。70%左右的知识青年的住房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凡安心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的知青,一年之后都基本达到了生活自给,有的还略有结余。以1972年口粮分配为例,全区知青的最低标准达到680斤,有的达到1300斤。大坪棠佳阁生产队严重受旱,社员平均口粮只有560斤,5个知青的基本口粮加劳动奖励粮平均每人达到了680斤。社员们见他们劳动积极,又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怕他们粮食不够吃,又给他们补足到了平均730斤的用粮水平。分配食油时也给他们适当照顾,社员每人半斤,却给知青每人分了1.2斤。队上因受灾减少了收成,工值比较低,每个劳动工日才0.28元,而5个知青除了实物分配外,还共分得了现款29元。
对照中央要求,韶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还有很多不足:一是部分单位和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有的长期没有专人抓,你管一段,他管一段,致使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不少问题。二是部分知青的住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有的寄住在社员家里,有的住公社、大队企业的房子。国家划拨给他们的建房经费和材料,有的被生产队、大队占用建了学校、付业队、仓库和猪场等。三是有关政策包括知青与社员同工同酬等均没很好落实。某公社一小学教师家庭出身不好,两个孩子下放到本大队,大队和生产队均不同意给他们盖房子,公社出面做工作也没解决。某队一女知青1969年下乡时16岁,1970年劳动底分是2.5分,1971年是4分,1973年才上升到5.3分,比同等劳动力少了2分多。其原因是个别生产队干部认为她家有钱不靠工分吃饭,因而一直不给提高劳动底分。
1978年10月,全国召开知青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因此,韶山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随之逐步结束了。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刘国安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