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韶山针织厂的兴衰史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周建恒 彭立仁 编辑:刘峻辰 2012-08-03 10:28:30
红色韶山
—分享—

  1981年湖南省韶山特区撤消后,湘潭地区接管了韶山化肥厂、韶山棉织厂、韶山酒厂和韶山羊毛衫厂等四家企业,由湘潭地区轻工业局管理。当年,国家进入第六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了工业布局,将韶山化肥厂与韶山羊毛衫厂合并,更名为韶山针织厂。其厂区面积大幅扩张,占有原韶山化肥厂(国营)和韶山煤矿(国营)的大片土地。从此,化肥和煤矿停业,将其人、财、物全力投入针织行业。

  韶山针织厂的前身韶山羊毛衫厂是韶山区1980年在韶山煤矿旧址上办的一个集体所有制小厂。由朱进仁任党支部书记,邹文彬任厂长,当时有手动横机几十台,主要生产羊毛衫衣裤。虽然自动化程度低、设备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但产品质量较好、市场需求量大,销售形势较旺。1981年1 0月韶山针织厂组建后,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改革生产工艺,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扩展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产品走俏 工业骄子

  韶山针织厂创办之后,规模逐年扩大。到1985年,该厂有缝纫机、经纬编织造、染整、成衣和机修等五个标准化生产车间,有固定职工400余人。年产值近2000万元,利税超100万元(据《韶山志》载:1985年韶山区的工农业总产值为800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34万元,当年全区的工商税总数也仅为372.10万元)。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有7个品种销往东南亚10个国家和地区,产销形势大好,被誉为韶山的“工业骄子”。

  该厂组建仅4年多的时间,就开创了产销“两旺”的新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领导重视。建厂初期,湘潭地区派出了强有力的工作组,在人、财、物诸方面大力支持,尤其是华东纺织工业学院毕业的吴元庆工程师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产品对路。韶山针织厂的主打产品纬编涤纶布、经编涤纶布、羊毛衫衣裤以及各种高中档次的涤纶布成衣、蚊帐、床单、床罩等,都是八十年代的时兴产品。其中:纬编素色双面斜纹布被评为国优产品、纬编春色提花面料布被评为省优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三是设备先进。韶山针织厂拥有一批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1982年初,从日本进口双面提花纬编机6台(220提花纶机4台、280滚筒式提花机2台,价值200多万元),从意大利进口定刹机1台(价值60多万元)。1983年,又从日本进口单面提花纬编机6台(价值200多万元);从上海购进6台成套成衣设备和国产Z113双面提花纬编纶机;从常德购进10多台经编机、配整经机;从江苏无锡购入电动缝纫机、染色机、验布机、摺布机等配套设备。总投资达一千多万元(全部贷款)。四是职工心齐。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合力积极向上,他们不图名利,争做贡献。第一任党委书记薛玉亭(正处级老干部)、第二任书记徐明文,厂长邹文彬,副厂长王爱生、郭山泉、杨翊福、熊科美、李德顺、周明山,市轻工局驻厂工作组工程师吴元庆,厂技术科长彭立仁和尹亚平、刘国洪、刘泽华、杨爱其、涂觉华等专业技术人员紧密配合,进行技术攻关,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作了不懈努力,并获得一批宝贵的科技成果。如彭立仁设计的进口纬编 配套压缩空气净化系统获湘潭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究成功分散染料染色废水处理新技术,还指导机修车间自制成功设计出了新一代量布验布机。后来长沙市针织厂也购用了这套图纸。五是保障有力。韶山针织厂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强有力的,不仅在设备保修、原材料配套供应和水电需求诸方面都有良好可靠的保障系统,尤其是原材料都是使用国内顶级产品,同时多次进口质优价廉的日本有色低弹涤纶丝(1982年一次进口200吨,每吨比国产丝便宜1万多元)。

  竞争乏力 不进则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省针织行业迅速发展,各地、州、市都建有1~2个针织厂,产品开始过剩,销路不畅。韶山针织厂虽然有十多年的生产历史,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进口原料丝受阻,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下滑,又没有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开始出现亏损,财务赤字逐年加大。之后工厂不得不采取从减员压产到停产清资的收缩措施。由于无钱发工资,就逐年变卖机器设备。到本世纪初,设备卖光了,只好将厂房场地卖给环球公司,工人给予买断工龄处置,工厂宣告破产。其主要原因:一是人才流失。韶山针织厂建成投产后,一些骨干人才先后调离,对后期发展十分不利。薛玉亭、徐明文、王爱生、熊科美、李德顺和周明山等厂级早期领导成员相继调走后,留下的厂长邹文彬、杨翊福等少数管理人员:势单力薄,难以为继。工厂经营每况愈下,亏损之后,又搞了几次民选厂长,如民选上任的李敦信、文新民等人,都因缺乏企业的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二是技术匮乏。厂领导缺乏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只抓生产,无创新意识,企业缺乏活力,工厂没有再生功能。尤其是1983年驻厂工程师吴元庆调回湘潭市纺织工业局任副局长,1985年技术科长彭立仁调任韶山市科委高级工程师之后,未能及时补充新的技术力量,致使厂内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设备的更新换代滞后,当家产品长期依靠首批进口的老六台双面机、而后进口的六台单面机却因机型杂乱、配件困难、无力改造、致使生产效能低下。同时,在新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奇缺。三是决策失误。变卖设备发工资不可取。四是风险大。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渠道过度集中,依赖程度高,风险系数大。尤其是国际市场变化,阻断了日本的进口原料丝,这对于长期以来主要以依赖进口原料丝为优势的韶山针织厂更是雪上加霜。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周建恒 彭立仁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