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把韶山建成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实现韶山的率先发展、率先富裕。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发文,支持韶山加快发展,实现韶山率先富裕。推进韶山加快发展、率先富裕,必须抓好“红色韶山、富裕韶山、生态韶山、文明韶山、幸福韶山”建设。
弘扬伟人文化,建设“红色韶山”。“红色韶山”,就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使韶山人民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好党的意识形态、优良革命传统与红色文化的宣传员,使韶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向往的红色圣地和精神家园。建设红色韶山,就是从把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头的红色文化开始,通过促进红色文化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家庭,使之深深植根于韶山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文明、群众精神之中。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以“领袖故里、革命摇篮”为主题,进一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的完善配套,对毛泽东纪念馆进行提质改造,优化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广场、滴水洞等景区周边环境,提升核心景区品质。抓紧毛泽东思想研究院、红色经典剧目、韶山干部学院等项目建设,丰富教育基地内容,全面提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策划系列大型红色文化活动,将韶山打造成为各级党性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首选目的地。铸造韶山红色文化品牌。将伟人文化、红色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当中,提升红色圣地城市品牌形象。把沪昆高铁韶山南站精心打造成“领袖故里”的红色地标,把高铁新区建设成一座红色记忆城,在主要景区景点和城市广场加强红色景观打造,增设红色雕塑、伟人文化墙等。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市场化运作,加快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演艺、红色文化拍摄、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创意、红色文化展览等6大产业项目发展,把韶山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的第一品牌、国际性红色旅游目的地。抓紧红色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毛泽东小道”、韶山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开发建设,在韶山举办常设性的“中国红色文化艺术节”。加强红色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沪昆高铁韶山站、武广高铁株洲站与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长韶娄高速韶山支线、长韶娄高速公路团田互通至韶山核心景区连接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换乘环保车队,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构建“内通外畅”的大交通格局。
坚持转型发展,建设“富裕韶山”。“富裕韶山”,就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实现韶山经济实力强盛、产业发展殷实、人民生活富庶,消除贫困和缩小贫富差距,由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初步小康社会,建设成较高水平、较全面、发展基本平衡的全面小康韶山。建设富裕韶山,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基本思路,以红色旅游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公共服务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严格行业管理,规范诚信服务,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韶山旅游投资集团,推动韶山旅游上市融资发展;重点开发天鹅山、韶峰、黑石寨、狮子山4大片区,加快华雅生态旅游休闲园、天鹅山生态旅游公园、韶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做精新型工业。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永泉科技园区二期建设,加快项目满园扩园,大力发展光电信息、先进制造、医药食品三大新兴战略产业,打造环保高新科技产业基地。扶植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总部经济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特色高效农业,建立30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布局5个超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争创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把毛家食品做成全国品牌。
推进两型发展,建设“生态韶山”。“生态韶山”,就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尊重和保护韶山秀美山川的自然生态,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实现韶山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居生态的有机结合,达到韶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处共融。建设生态韶山,就是坚持“生态至上、环境优先”的原则,把韶山当作圣地来保护,当作家园来建设,当作公园来管理,保护现有青山绿水、蓝天洁净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具有韶山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天然氧吧和宜居家园。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以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目标,以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家园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城镇插绿、景点添绿、山坡造绿、小区改绿、庭院植绿、田园增绿行动,营造“城在森林、绿在窗前、美在韶山”的迷人风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效的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普及生态文化。以“人人都有生态环保理念、个个都有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大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和循环经济知识,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
突出“窗口”地位,建设“文明韶山”。“文明韶山”,就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为引导,不断加强韶山居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现代文明道德风尚,努力增强韶山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竞争力,把韶山建设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文明韶山,就是通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文明道德风尚,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大力弘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韶山精神,深入开展“我是毛主席家乡人,我为毛主席添光彩”主题活动,突出抓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景区、文明单位和文明窗口创建,切实把文明内化为市民的公德意识,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让每一位来韶的客人都能强烈感受韶山人的文明热情。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以规划为先导,“一年打基础,三年现雏形,五年再造一个韶山城”,强力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安居宜居工程、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突出创建特色。坚持“一创带九创”、“九创托一创”的工作思路,全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坚持城区、景区和农村一体化创建,下大力气抓好环境卫生整治、旅游秩序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
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幸福韶山”。“幸福韶山”,是韶山建设和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理想,是谋划和实现韶山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幸福韶山,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把跨越发展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全面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办好民生实事。民生幸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努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全覆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解决好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韶山体育馆、韶山养老中心等民生项目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关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统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管理,推进社区“四有一化”,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确保和谐稳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推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大防控、大调解、大综治”格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和扩大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成果,将韶山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红色圣地、宜居家园。
来源:市新闻中心
作者:杨真平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