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访市文化馆毛体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彭石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出自彭石成笔下的毛体书法作品镶嵌在韶山市文化馆毛体书法研究中心,让人心神激荡。毛泽东的诗句本身就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充满了一代伟人的胸襟气度。再看彭石成的字,汪洋恣肆,跌岩起伏,视觉美感强烈。想不到气势磅礴的豪放之词——《沁园春·雪》重新落墨于纸上的时候,竞被彭石成临摹得惟妙惟肖……


现龄54岁的彭石城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他自幼喜欢书法,常年临池不辍,研习金石、隶书、行草。1997年,36岁的彭石成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韶山游玩,偶尔看到毛泽东的书信作品后很是激动,产生了学习毛体书法的强烈冲动。父亲说:“孩子,没有毛主席,哪有咱今天的好日子呀,一定不能忘记了毛主席的恩情啊!”在父亲的鼓励下,彭石成开始研习毛体书法。练习期间,彭石成对毛泽东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笔墨里也注入了一份深情与崇敬。由于精神和思想得到升华和洗礼,他写下的毛体字迹渐渐变得出神入化了。也正是这种感恩之情,成了彭石成学习毛体书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
为了追求毛体书法的真谛,彭石成退休后曾自费到北京、遵义、延安等地,游历毛泽东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骨与气度,更深层次地感悟毛体书法与气度,更深层次地感悟毛体书法的精髓。彭石成觉得,学习毛体字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学其形不易,学其神更难。没有扎实的基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人生的历练,很难将毛体字临摹得形神俱佳。彭石成说:临帖最初要照原作写,仿其形,然后再取其神。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和人一样,均有筋骨与灵魂,只有更深层地感悟和领略伟人的风骨与气度,方能寻找到毛体字的筋骨,写出毛体字的神韵,重现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领袖气度和大诗人、大书法家的气质。
每到一外,彭石成都虚心地与当地毛体书法爱好者交流,并一定要走进当地革命纪念馆,寻访伟人墨宝。在这期间,彭石成发现,很多毛体书法爱好者的作品中存在不足:很多字与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字迹不相符,因为没有参照,一字重用上也没有变化,与毛主席书法的灵活多变相抵触。这时,彭石成产生了一个想法:汇篇出版一本毛体书法千字文。经过努力,2013年,《毛体书法千字文》出版发行,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亲自为该书题字,并说:“这本书编得很好,完成了我父亲没有完成的心愿。”

为了让更多地人更好地研习毛体书法,把毛体书法发扬光大,此时已为韶山市文化馆毛体书法研究中心主任、韶山毛体书法艺术家联谊会会长、世界艺术家协会潇湘毛泽东书法研究院主席的彭石成没有停步。他历时4年,自费多次往返于中国文史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地,凡能一睹毛泽东书信、笔记等墨宝的地方他都去了,收集毛泽东书法用字(重复)40000余个,单字3000余个。彭石成把这些字单个列出来,然后把毛体的多种写法悉数附上。“现在《毛体书法常用字大典》草稿全部完成,很快就可出版印刷了,希望能给毛体书法爱好者带来一点帮助。”彭石成说。
现在,毛体书法已被列入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彭石成也参加了“欢乐潇湘、幸福湘潭——我们的中国梦”书法赛。他给笔者展示了他的参赛作品——习近平题《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来源:韶山市新闻中心
作者:余拙
编辑:刘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