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汗牛充栋的藏书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2019-02-13 09:06:05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遗物是藏书。1989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由中央档案馆收藏。

  中央档案馆将分散在中南海各处,包括丰泽园的颐年堂中办图书馆、游泳池和毛泽东专列上的书全部归拢,重新统计,得出初步结果:共达九万余册,其中包括八百种二万多本期刊。毛泽东的藏书大致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的收藏。这批藏书经科学整理后将输入电脑,同时编辑一部藏书目录公开出版。

  毛泽东自幼喜欢读书。少年时代,除了课本,他的父亲没有多余的钱再给他买书,他只能靠借书满足课堂外的需求。而父亲反对他读“太多”的书,加派了大量的农活给他,所以他只能靠挤时间读,这就有了“拥被夜读”、“蒙窗偷读”和“古坟静读”等关于毛泽东读书的传奇故事。正是少年时代的这种紧张生活,使他对读书机会格外珍惜。经过争取和努力,他接下来得以到湘乡和长沙步步深造。在长沙,父亲因为不同意他的治学方式,断绝了资助,他发“经济危机”。没有钱买书,他就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校内外的和私人的藏书,但直到此时,真正属于他个人的藏书为数极少。他常常以古人的话自勉:“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因而他读过的书都能很好地记住和消化吸收。在借书方面,他的一些好友,如家境富裕的萧子升对他的帮助不小。

  上了井冈山,转战闽赣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手头的书也不多,而每到一地,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搜罗书报。行军路上,他哪怕看到的是废书报页,只要上面有字,他就要捡起来读。他就是从一张废报纸上适度陕北刘志丹听领导的红军的情况,从而决定向那里作战略转移的。

  (毛泽东一生以书为伴,讲过很多书,藏书颇丰。这是毛泽东的部分藏书。)

  战略大转移,不能带太多东西,毛泽东的行李精简了又精简,只有书仍用两个竹篓装着,派人挑到陕北。因此,毛泽东到达陕北时,仍保存了一批书籍、文件。董必武说:“毛主席的这个习惯,给全党全人民保护了一大笔财富。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大量宝贵资料,都是毛主席个人保存下来的。进城后,中央机关没有,主席个人有,他保存下来了。”

  毛泽东从延安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藏书库。1947年3月,中央机关撤离枣林沟。追兵的枪弹啾啾地在头顶上飞,毛泽东纵身上马,忽又下来,走到警卫员马汉荣身边问:“汉荣同志,你是绥德人对吧?”“是的,我是绥德人。”“绥德到咯里有多少里?”“里数我讲不准,只是不远,用不着半天就能到。”毛泽东沉吟着,望望自己的书籍,终于说:“我个人有点事情想求你帮帮忙,有几箱书,能放在你家吗?”马汉荣爽快地说:“没问题。我家在绥德东面一道大沟里,离公路远,敌人不会去,去了,家里人也会想办法。”毛泽东连连道谢,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策马而走。过了一天,马汉荣安顿好毛泽东的书返回部队,他告诉主席,书已藏到家里的一个暗口小窑,是个土匪也找不到的土方。毛泽东才彻底放了心。

  原来,毛泽东在延安通过种种渠道从国统区买了不少各类书籍,随着书的增多,也有了专人管理。这些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本飞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窖洞。有一次,一些书被人弄丢了,毛泽东非常生气,过了许久还耿耿于怀。1947年撤离,别的东西丢了很多,但除一部分书籍请马汉荣在绥德暗藏外,大部分书籍,特别是他加了注的,后来辗转几千里搬到了北平。这部分书籍成为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部分,更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史料。

  毛泽东的藏书正式形成规模,是在进入北京特别是中南海之后。玉泉山和中南海瀛台都曾有他的书,后来全部移到了中南海。他在菊香书屋一住十年。他喜欢上了这里的幽静环境,他如同一位哲人、学者,深居其中;他没有加意营造自己的住所,却建起了他的藏书室。

  毛泽东的藏书室设在北房西侧的里间和西厢房靠北侧的两间房内,共有十多个大书柜,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空间。1953年,他又用稿费做了好几个书柜,放在办公室和图书室。就连过厅里都放了书架,只有会客的沙发、吃饭的桌子上没有书。他的床大约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奇特之处是里边低、外边高,低的一边放书,高的一边睡人,五尺宽的床竟有三分之二是被摞得二尺高的书占着。

  毛泽东出行,人未登车,书箱已先行。那是一个一米见方的大木箱子,外表粗糙,像那种托运货物时用的木箱。1959年10月23日,他外出指名要带的书就开了一长列,据逢先知的日记载: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各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一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退两步》、《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

  《毛泽东选集》全部。

  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

  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

  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

  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

  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

  杨献珍的哲学著作。

  苏联《政治经常学(教科书)》(第三版)。

  河上肇《政治经治学大纲》。

  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著作。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

  《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

  《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

  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方》。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

  《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

  朱熹《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

  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

  《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

  《鲁迅全集》(包括鲁迅译文集)、《海上述林》。

  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

  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

  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

  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

  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

  字帖和字画。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毛泽东保管自己的藏书有一套习惯。他的书从来不允许折页,而只能在页内插纸条,标明章节内容或索引。每本看过的书上面都写满密密麻麻的铅笔字。这些纸条半截露在外面,好象历史老人的白发和飘髯。一本书如果还要继续看,就卷着摆在各处。他爱惜书,可能与1920年到1921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图书管理员有关。

  毛泽东的书按放的位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放在书柜、书架上可能要用的书,这中间相当一部分是线装书,往往夹有纸条;这二部分是随时要翻的书,放在木板床上,毛泽东常常就像睡在书堆里;第三部分即正在读的书,案头、床头到处都有。有些时候书还没有看完,需要外出巡视,卫士便按原有的顺序,用纸条分隔、标明,小心翼翼地装箱。在车上和到达目的地后,又按原位置放在办公桌或沙发上。

  毛泽东藏书如此之多并收藏得很好,与他有一位出色的图书管理员有关。逄先知从1950年冬到1966年夏给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历时差不多十七年。逄先知接手后不久,毛泽东就提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给他配置起来。这显然难以实现,不过,毛泽东的书还是从建国初的不到十个书架,上升到1966年的几万册。

  毛泽东爱书,惜书,每天与书共眠,这合周围工作人员那肃然起敬。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与许多历史名人有相似之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成癖。宋代,林逋因爱梅、鹤,自号“梅妻鹤子”。毛泽东的书也成了与他共度一生的忠实伴侣。

  毛泽东的藏书,门类较齐全,但一般偏重社会科学、文史哲和马列主义,而自然科学则少一些,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选集、全集;第二类是阐释马列主义原理的教科书、理论书;第三类是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等;第四类是中国古书,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到各代笔记小说、随笔、诗词、文论、市井笑话集等;第五类是中国近代、现代名著,如《鲁迅全集》、《革命军》等;第六类是工具书,如《辞源》、《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除些以外,还有一些著名译著和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在中国毛氏家庭中,曾出现过著名的藏书家,如明代的毛晋,执中国藏书史的牛耳。毛泽东藏书与毛晋藏书有所不同,他不是为了藏书而藏书,而是出于强烈的阅读兴趣。所以,他并不追求收藏本身的价值,如“古”、“珍”、“奇”、“特”,他的藏书中无宋版书也少明版书。他对已收藏的书相当爱惜,如当他发现一本线装书有老鼠咬过的痕迹时,就赶快叫人捉老鼠,他的秘书还特地弄来了一只猫。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