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意采自山间的竹拐杖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2019-02-13 09:35:39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外巡时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随身用品,那就是拐杖。在他生前大量遗物中有若干根新旧程度不一的拐杖,从质地来看有木制拐杖,也有竹制拐杖,都极为普通简陋。

  毛泽东何时开始使用拐杖已无从考究,但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记录是1947年。

  这年3月,胡宗南进逼,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最后离开延安城,开始了艰苦而辉煌的转战岁月。当时,他患肺炎刚愈,连香烟都不放抽,身体尚未复元,十分虚弱。卫士们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准备在他行军困难时使用。但毛泽东不肯坐担架,宁肯走路骑马。他说:“要坐你们自己坐,反正我不坐!”卫士说:“您还是坐上去吧,您不坐我们也得扛着。”毛泽东说:“这是你们自找麻烦,我又没有要你们背!”于是,毛泽东就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

  弄来了一根柳木棍作扁担。另一警卫员一见,顿时受到启发:“何不将这根棍子送给毛主席当拐杖呢?”孙振国拿着柳木棍对毛泽东说:“德胜同志(注: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德胜”),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接过木棍,拄着在泥泞的小路上试走了几步,感到很是满意:“小鬼,你真有办法,这样走起路来的确轻松多了!”此后,毛泽东就在这根柳木棍的帮助下,在陕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同胡宗南军队兜圈子。

  不久,毛泽东带着胜利的喜悦登上黄河渡船,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村。渡河前,他举起手中的柳木棍说:“过河后我们就要坐汽车了,你就用不着了噢!”他还笑着对扛担架的卫士说:“你的担架是不是也放到汽车上去?”

  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驻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1953年12月26日,毛泽东满60岁。在中国,这个年龄叫“花甲”。此后,就可当之无愧地称做老人了。工作人员考虑到毛泽东时常外出,而且喜远游好登山,就专门为他添置了拐杖。每当毛泽东离京远行时,随行人员都要带上一根拐杖,以备毛泽东在外地散步或登山时使用。但有时因为行前过于匆忙,也有忘记带上拐杖的时候。

  有一年翻天,毛泽东提出游京郊香山,工作人员匆匆忙忙为他打点行装,许多外出时的常用物品都带齐了,偏偏忘记带上一根拐杖。这次游香山,毛泽东带上了女儿李敏、李讷等,孩子们一路欢笑,簇拥着父亲来到香山脚下。

  就要上山了,这时随行人员才想起忘记带上拐杖了。无奈之下只好从附近农家弄来一根很长的细竹竿。这根竹竿比1.8米以上个头的毛泽东还要高出许多。工作人员有些歉意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忘记带拐杖了,试试这根竹竿行不行?”毛泽东接过竹竿,笑着说:“冒关系,就用竹竿吧!”还风趣地说:“这根竹竿好长呀,比我还高!”说毕就与孩子们一起上山,长长的竹竿敲打着山道的岩石咚咚地响……

  毛泽东对大山总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厚感情。这不仅因为他是大山滋润成长起来的山里孩子,更因为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乃至共和国江山,都是从大山环抱之中打出来的。因此,毛泽东一生酷爱山水,喜登大山。在毛泽东看来,征服一座大山就如同攻克一个险阻一样。毛泽东一生究竟到过多少名山大川,恐怕也无法准确统计。总之,他的习惯是每到一地都要打听当地自然名胜、历史古迹、风土人情,一旦稍有余暇,就要亲临胜境仔细领略、品味一下大自然的博大情怀。

  毛泽东登山都是徒步,一双宽大的脚板不知踏落山中多少风尘。他一路拄着拐杖,一边攀登,一边仔细地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在他看来,登山不只是观山赏景,更是一种体育锻炼。毛泽东生前曾几度到杭州,美丽的西子湖对他并无多大吸引力,倒是周围的名山大川时刻萦绕在他的胸怀。几次杭州之行,毛泽东先后登过丁家山、玉皇山、莫高山、五云山等。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杭州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发现没有带拐杖,只好跑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毛泽东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时,突然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赞扬他们做得对。登山途中,毛泽东兴致很高,还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也要弄根拐棍嘛,三条脚上山比两条腿稳当呢!”登上山后,毛泽东坐下休息,高兴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根拐棍不要弄丢了,带回北京去!”工作人员自然不敢有违毛泽东的意思,只好将竹棍带回北京。

  后来,毛泽东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竹拐杖。不过,工作人员还是对拐棍进行了一次“深加工”,在拐杖着地的那一端绑上了一块蓝色的橡胶。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防滑作用,同时也可减少拐杖着地时的震动和噪声,用起来更加舒适。

  毛泽东对拐杖从来没有什么讲究,就如同他对待穿衣、吃饭从不讲究一样。在他看来,拐杖只是徒步时的协助工具,只要合用就行,至于材质、式样等并不重要。因此,毛泽东生前使用过的几根拐杖并无常人眼中的所谓“珍品”、“极品”,全无华丽贵重可言。当然,作为领袖,偶尔也有人给他送上一根较为精致的拐杖,但毛泽东从不留用。毛泽东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一根普通竹拐杖极为珍视,因为他认为这才是他自己的。

  毛泽东的拐杖虽然普通之极,平凡无奇,但他自己却是视为至宝,即使有人用金拐杖、银拐杖交换,他也决不会答应的。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小住,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那根竹拐杖。他常常拄着它在省委招待所的大院里散步。其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越南胡志明主席前来中国访问,专程从北京飞到长沙见毛泽东。毛泽东与他向来交情其笃,每次见面都似故友相逢,显得十分欢畅、融洽。两个相见后,每天都要在一起散步,常常边走边聊,海阔天空,欢快之极。

  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并说这样可以相互留个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那根很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那根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最后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越南去了。

  晚年,毛泽东游山兴致依然未减,但毕竟是年岁不饶人,有时即使凭借着拐杖也难以登高山了。

  有一年在长沙,毛泽东邀请程潜等湘省耆宿同游岳麓山。登山前,工作人员为毛泽东等年岁大些的人准备了小轿,准备从山下坐轿上云麓宫。然而,毛泽东任凭随行人员怎样劝,就是坚持不坐轿。他说:“轿子我不能坐,还是给老先生们坐吧!”于是,程潜与湖南大学的一位考古学教授坐轿上了山,而毛泽东则拄着根拐杖慢慢登上了云麓宫。

  当然,岳麓宫还只能说是小山,海拔并不高,同时公路也已修到了半山腰,毛泽东尚能依靠拐杖徒步登上山顶。如果遇到较高的山,毛泽东就只能望山兴叹了。因为他一生都坚持不坐轿,多次表示宁可不上山也决不肯坐轿。

  有一年,毛泽东与张治中同乘专列南巡。火车到了安徽省,张治中邀请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不禁心有所动,但还是问:“公路修到哪里了?”张治中说:“修到了山下,上山可以坐轿。”毛泽东听后兴味索然:“那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后来,毛泽东再次到安徽,张治中又旧事重提,毛泽东依然问他:“公路可修到山顶了?”张说:“还没有,但是山下轿子很多。”毛泽东有些不快,摇头表示不去。后来,他跟身边工作人员这样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