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出行时使用的特制水箱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2019-02-13 09:36:24
红色韶山
—分享—

  毛泽东生前的遗物中,用于外出巡视调查的物品很多,其中水箱是每次外出必不可少的。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几乎年年都要到许多地方视察,工作人员就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个小水箱,专门用来装开水瓶、茶杯、茶叶等,以备不时之需。

  毛泽东在使用这种正规水箱之前一直用“水袋”。这种水袋是蓝布缝合而成,开口处用一根绳子穿起来,可以自由开合,暖瓶、茶杯就装在这个布袋里。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时,卫士李家骥就为他背着这种水袋。布制水袋既不美观也不结实,而且一旦磕碰上硬物还容易损坏袋中的物品。

  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受到医生出诊用的药箱的启发,为毛泽东特别设计了一个水箱。这种水箱用深棕色人造革包面,形状式样均与药箱相近,不过体积却大了许多。在制作这种水箱时可谓绞尽脑汁,他们希望水箱功能齐备,能装下暖瓶、茶杯、茶叶等毛泽东饮水时必需的一切用品。制作时他们特别吩咐木工,一定要将内部尽可能多地间隔出大大小小的方格和圆格,以便用方格来装茶叶、白糖、食盐等,用圆格固定两个分盛冷、热开水的小暖瓶以及瓷杯等。

  毛泽东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总不能缺少他自认为可维持旺盛精力的“法宝”,那就是吸烟和喝茶。平时居家,他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办公桌上时刻放着一杯香茗。一天下来,他可以喝一瓶多开水。工作人员在毛泽东伏案工作时的一件“大事”,就是每隔一定时间为他新沏一杯茶,同时每隔四小时换一次暖瓶中的水以保持温度。毛泽东喜欢杭州“龙井”茶,而且在喝完茶后喜欢用手指抠出泡过的茶叶吃掉。他说,这是湖南人的习惯。毛泽东的烟、水都要随时得到供应,外出,尤其是远足乡野大山,饮水就是他颇伤脑筋的事。有了专用水箱,便可多少缓解水的“危机”。

  毛泽东每次外出都是说走就走,这常常使随行人员措手不及,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行装。由于担心忘记带水箱,他们就想出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在毛泽东常去常住的地方分别放上一个与北京一模一样的水箱。这样,毛泽东到这些地方巡视时就不必再从北京带了。毛泽东常去的地方有长沙、武汉、北戴河、广州等,这些地方都有毛泽东的个人生活用品保存室,水箱等日用品就保存在这里。

  毛泽东外出时不大喜欢保卫人员过多干涉,他很想享受一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他常常突然提出走访乡间,畅游江湖、攀登名山。这时,工作人员就得为他准备上足够的用水,并随叫随到。尤其到了夏天,毛泽东怕热,容易出汗,对水的需求大为增加。此时,工作人员准备一冷一热两瓶开水还显得有些不够,必须有充足的备用水。同时,保健人员还规定炎热的夏季必须增放食盐,当毛泽东出汗太多时,就得“恳求”或“逼迫”他喝上一杯淡盐水。到了毛泽东晚年,考虑到老人家的健康状况和年龄,还要求毛泽东在喝水时加一些葡萄糖、柠檬汁。因此,晚年毛泽东的水箱中有时还增放一包北京果脯厂生产的普通食用葡萄糖。

  毛泽东晚年思乡之情日浓,常常回家乡小住。毛泽东每次回湖南时,家乡人民都要特意从长沙城外一个叫“白沙井”的古井里打来清澈的水为毛泽东沏茶。毛泽东在湖南期间的每次外出,水箱暖瓶中都盛满了白沙井的水。他不止一次地称赞家乡的水:“白沙井的水好,家乡的水甜。”他曾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对白沙井水的甘甜赞美有加,没齿难忘。

  1959年5月,毛泽东回湖南后决定重游井冈山。行前,警卫战士专程去白沙井打来水,从毛泽东的专用水箱中取出暖瓶,灌了满满两瓶一冷一热的白沙井水。毛泽东一路喝着“长沙水”,乘坐灰色“吉姆”轿车,经湖南茶陵登上了井冈山的盘山公路。

  陡峭的山间公路蜿蜒曲折,绵绵不绝。陈旧的“吉姆”轿车就像老牛负重,行至黄洋界附近,终于喘着粗气抛锚了。司机赵毅雍焦急万分,赶忙下车检查。他打开车头盖,一股强大的热气扑面。原来,汽车水箱已沸腾了。司机环视周围莽莽群山,非常焦急:“到哪儿去打水呀?”其时,江西省委迎接毛泽东的车队已来到黄洋界。随行人员劝毛泽东换乘江西的车,但毛泽东说什么不同意。他要司机用他水箱中剩下的凉开水为汽车消暑降温。当然司机不肯用毛泽东的饮用水。毛泽东见状,立刻吩咐工作人员从车上提来水箱,将一瓶水递给司机。司机这才接过暖瓶,将水一股脑儿倒进汽车水箱中。

来源:毛泽东遗物故事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