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身怡情篇:种类繁多的地方戏唱腔资料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2019-06-25 10:16:40
红色韶山
—分享—

  中国各个地方富有特色的方言和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不同的民情、风俗和地域文化,形成了许多为当地观众熟悉和欢迎的地方剧种。

  毛泽东也很熟悉一些地方剧种的风格特色,他绝不因为自己喜欢京剧而排斥和轻视地方剧种。一次在湖北视察工作,他主动提出要看已流传不广的原始黄梅戏,特别喜欢乡土风味很浓,且被当时一些人认为有“黄色”之嫌的传统剧目《张二女推车》,观看时连说“有意思,有意思”,认为这种土里土气的戏让人看了有亲切感,体现了劳动人民本色,于老四,张二女这一对情人,留姓氏排行下留名,可见是一对劳动者,要不张二女怎么会推车呢?1969年秋,他在杭州听了“改革越剧”《红灯记》后说:我不赞成把越剧改成不像越剧。各地方剧种应有自己的特点,不然,要那么多地方戏干什么。一个剧种就够了嘛。

  在毛泽东遗物中,有种类繁多的地方戏唱腔资料,包括湘剧、晋剧、越剧、昆曲、粤剧、豫剧、楚剧,秦腔、锡剧、祁剧、河北梆子,甚至还有广东的潮剧、江西的采茶戏和闽南的高甲戏,可以说是中国地方戏剧宝贵的“资料库”,同时也反映了毛译东偏于京剧,不废百家的戏剧审美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时常在留声机里放昆曲和秦腔,建国后,随着条件的改善,他搜求了范围极其广泛的地方戏唱腔资料。可以随兴所致地欣赏和品评。他到一些地方视察、开会,都乐意欣赏当地的地方戏,并发表了大量的观感。

  1959年,他看完后,便称赞戏中衡山县令黄伯贤将亲女儿黄秀兰代替被冤枉的王玉环赴法场的义举,说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思想,值得学习。该戏的末尾有南包公海瑞出场。这个人物引起毛泽东的兴趣。第二天,他专心阅读了《明史》中的海瑞传。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上说,海瑞这个人,对皇帝骂得很厉害,说“嘉靖”是“家家皆净也”。海瑞还把这个话写进上疏里,后来被关进了监狱。有一天,牢头给他端了酒、菜来,才知道嘉靖已经死了。他大哭,把吃的东西全吐了。可见海瑞对嘉靖皇帝忠心耿耿。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海瑞这种精神,说他“刚直不阿,直言敢谏”。1956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看了昆曲《十五贯》,并由他们倡导在全国文艺界引起轰动。毛泽东对该戏的称道,主要是认为草菅人命的官僚主义作风是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他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

  《打金枝》是晋剧的代表作。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很喜爱这出戏。他曾同其它中央领导同志议论过《打金枝》,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郭子仪便和皇帝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解决得很好。又说:郭子仪很有政治头脑,当时有人告他有谋反之心,郭听后便门户洞开,任人参观。1956年在武汉看了沈云陔主演的楚剧《庵堂认母》后,毛泽东说沈演得好,唱腔象程砚秋,圆润深厚,我看程砚秋比梅兰芳唱得好。

  毛泽东同情什么,赞美什么,厌恶什么,最真实地的反映在他艺术体验心态中。越剧《西厢记》毛泽东看过和听过多次,留下的印象也极为深刻。一次会议上,他讲了《西厢记》中张生和惠明和尚的故事:孙飞虎围着普救寺,张生要找人送信请他的朋友白马将军来解围,可又无人敢突围出去,于是开群众会议。这时,很不起眼的杂役僧惠明挺身而出,杀出重围,搬了兵,解了围。毛泽东接着说:惠明见义勇为,勇敢大胆,是个坚定之人,希望中国多出点惠明。《西厢记》还有个小人物特别为毛泽东欣赏,这便是崔莺莺的丫环红娘,说她是个有名的人物,是个青年,是个奴隶,为了成全别人,自己受拷打,不屈服,反过来把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老夫人责备了一通。你们说,究竟是红娘学问好,还是老夫人的学问好?《西厢记》还促使毛泽东总结了一条旧社会的规律,即“被压迫者文化低,但是聪明些;压迫者文化高,但是愚蠢些。”之所以贫贱者胜过高贵者,是因为前者“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冲突律”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毛泽东对于地方戏,也主要钟情那些两派斗争激烈的剧目和情节。1962年8月5日,在一次谈话中谈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问题时,毛泽东说:“无冲突论”是不对的。如戏,总有一点别扭才有“戏”。《西厢记》中老夫人代表封建势力,是对立面,有了老夫人才有戏,不然光有莺莺、红娘、张生三个人打成一片,没有对立面,还有什么戏呀!《宝莲灯》也是这样,里面有一个二郎神与三圣母的矛盾。冲突越多,越激烈,戏就越有意思,人们也就越愿意看。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与何其芳等的谈话中,津津乐道广西“彩调”《刘三姐》中的主人公反压迫的革命行动。与《刘三姐》相比,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戏剧冲突不鲜明,毛泽东虽然也爱看,但并没有留下什么评论。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