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身怡情篇:“越听越爱听”的高派京剧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2019-07-01 17:08:21
红色韶山
—分享—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艺术形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的毛泽东遗物中,有磁带447盒,唱片1644张,相当于一部分内容便是京剧,包括各个流派,各个名角的作品,由此可以想见毛泽东对京剧喜爱的程度。

  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偏爱不同的戏。转战陕北时,爱听《空城计》,《草船借箭》,他经常念《空城计》里诸葛亮的一句道白:“司马懿的兵来得好快呀!”念完了就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爱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和程砚秋的《荒山泪》,高兴了也哼几句《群英会》。大军过江前后及进京以后,他多次看梅兰芳演唱的《霸王别姬》。

  毛泽东是一位业余的京剧行家,对京剧的历史、流派、唱腔、程式比较熟悉。他曾谈到京剧是在安徽的徽班二黄和湖北汉剧西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京剧唱腔主要就是两个:西皮,反西皮;二黄,反二黄。他平时看戏听曲,很注意一些调式、板式乃至唱词和戏剧冲突的设计。早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便称毛泽东是一位“戏曲鉴赏家”。

  毛泽东又是一位富于欣赏个性的京剧迷。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毛泽东认为京剧有流派是好事,梅派、程派、高派,谭派等都有其独到之处,不一定是打乱仗闹独立,越是自成一派,注意总结经验,越能提高艺术水平。但作为个人来说,毛泽东又有他的偏好,承认自己“很喜欢听高派的戏,越听越爱听”。在京剧的十几个程式中,他说他不太喜欢摇板、散板和慢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周恩来已经把华北京剧团的演出日程安排好了。警卫排长阎长林跟毛泽东提起看戏的事。阎长林说:“华北京剧团要给咱们进行慰问演出了,听说这个剧团演得不错,还有一些名角呢?”

  “有什么名角?”毛泽东问。

  “听说,主角有李和曾,是冀南军区京剧团的,在冀鲁豫解放区很有名。”

  毛泽东说:“噢,他可能是以后才出名的。以前的老名角,我还知道一些,现在能看到以前的那些老艺术家唱戏也不容易了。”

  这次慰问演出的场地是东柏坡的大礼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都来了。第一出戏是《宋江杀惜》,高庆奎的高足李和曾演宋江。毛泽东赞扬李和曾说:“唱得不错。我很多年还没有看到这种高腔须生唱戏呢。”又说:“这个人唱得好,但这出戏点得不够好,只是逗笑的戏,政治内容虽说也不错,就是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主角的唱功来。唱哪出戏,最好让主角自报。他认为哪出戏唱得最好,就叫他演哪出戏才好。”

 

 

  最后一出戏是《失空斩》,由李和曾扮演诸葛亮。毛泽东爱看这出戏,听李和曾唱的时候,他不断鼓掌,并侧身对周恩来说:“唱得真好啊!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有这样高超的京剧艺术才能,真是前途无量,大可赞许呀。像这样的艺术人才,应当多培养一些。他这是高派唱腔,高派唱腔最大的特点,就是唱腔激昂,热情奔放。看了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劲奋力的感觉。李和曾唱得好,他的基本功扎实,表演潇洒,看来就是科班出身。

  周恩来说:“你说得对,李和曾是属于高派艺术。听他的介绍,他9岁就进了北京中华戏剧专科职业学校学戏,学了8年毕业以后,又拜高庆奎为老师,向高庆奎学了3年戏,后来因为生活所迫,他就搭班子唱戏。日本投降前,他到了冀南军区宣传队开始组织剧团。主席,明天晚上想看他们演什么戏?”

  毛泽东说:“明天晚上我来看戏,演什么戏由他们自己定,他们认为什么戏演得好,就演什么戏。”

  在返回西柏坡的路上,毛泽东和身边的人员谈起戏来,他问:“你们说,今天的戏演得怎么样?”

  阎长林回答:“演得不错,扮演诸葛亮的李和曾唱得最好。特别是他的唱腔,是那么洪亮,宽厚,听起来真带劲。”

  毛泽东说:“这就叫高派唱腔。戏剧界有流派,他这种唱腔是属于高庆奎这一派。我是很喜欢听高派的戏,越听越爱听。明天咱们还来看戏,明天早点来,还是走路来。”

  第二天晚上演出的剧目有《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哭秦庭》。

  《哭秦庭》由李和曾主演。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念念不忘李和曾,他对身边的人讲:“李和曾真不愧为高派的门徒。他唱戏,做戏,文武功夫都很扎实。京剧界也有好多流派,马派、谭派、梅派、程派、高派,他们都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家。”

  毛泽东保存了许多高派唱腔资料,如《逍遥津》、《斩黄袍》、《珠帘寨》、《胭粉计》、《鱼藏剑》、《七擒孟获》、《辕门斩子》、《汾河湾》、《八大锤》等。高庆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逍遥津》,内容讲汉献帝写血书给伏皇后之父伏完,嘱其邀约孙权,刘备里应外合除掉曹操,不意事机泄露,曹操杀害了伏皇后、伏完及其二子。这是一出悲剧戏,格调苍凉悲凄,撼人心魄。毛泽东保存的该戏的磁带和唱片有两种,一种是高庆奎和李和曾的原唱,一种是闵惠芬的二胡独奏,没有唱腔。毛泽东时常要听这出戏,如1972年,毛泽东在同《龙江颂》剧组有关人员谈话时,便即兴听了《逍遥津》、《斩黄袍》等高派戏曲的唱片。工作人员为了查我方便,特意在两种磁带和唱片上打上了红色标记。毛泽东遗物中的磁带和唱片,现在播放起来大都音质纯正,如裂玉帛,但播放《逍遥津》,无论是音质还是节奏都有些走样,这显然是反复播放后带子损伤造成的。

  毛泽东很关心李和曾的身体、生活和艺术各方面的情况。有次,毛泽东对李和曾说:“唱古装戏,要多看历史书,对历史事实,对古代人的言行举止和语言,都应当很好研究。”毛泽东还曾从艺术和史料的角度与李和曾就某些剧目进行商榷。50年代,有一次,他听了李和曾清唱《李陵碑》中那段反二黄唱腔后,很风趣地对李和曾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所以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的有悲有愤,是对的,应该这样唱。”过了些日子,李和曾又为毛泽东清唱,毛泽东用商量的口气对李和曾说:上次,你唱的《李陵碑》唱词里有一句“方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查了查资料,没有查到“方良臣”这个人,是否改成“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李和曾觉得很有道理,以后就按照毛泽东改的词去唱了。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