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身怡情篇:精选并手书的古诗词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2019-07-01 17:12:14
红色韶山
—分享—

  有人曾问著名“红学”专家俞平伯对毛泽东诗词有何感受,俞先生脱口而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言志,任何诗人都离不开个人的出身环境,时代遭遇和学识修养,毛泽东在这三者的结合上无人可以与之比拟。尽管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英雄人物的佳作,但豪放有余,却无毛的海阔心胸。”

  毛泽东在求学时期,广泛阅读了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

  对于毛泽东一生之中阅读了多少诗同这个问题,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管理图书的张贻玖作过研究和统计:在毛泽东的藏书当中,他亲自圈划批注过的有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为1590首。其中唐诗约600首,汉、魏、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作品150多首,明诗近200首。鲁迅诗中圈划过的有44首。

  以上仅限于毛泽东在解放之后逐渐积集起来的藏书中圈划过的诗词。至于毛泽东读过而未留下印记的究竟有多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包括在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延安时期,毛泽东究竟读过多少古曲或近代及国外的诗词,就无法统计了。

  毛泽东对于《诗经》,他喜欢朱熹的《诗集传》。至于《楚辞》,他虽然也注意各种版本,但较重视朱熹的《楚辞集注》,并把这本注本赠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在汉魏六朝诗人中,毛泽东特别喜欢曹操的诗,尤其是《观沧海》、《龟虽寿》诸篇,不仅吟诵,而且手抄。他也喜欢《木兰诗》,《敕勒歌》。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收六朝之诗甚多,是毛泽东床头案前常翻的书。

  毛泽东于唐诗中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这与他的个性、性格很有关系。他喜欢李白的诗,正看出他豪放的一面。他平时喜欢烟酒,书法追踪怀素的“狂草”,都可与此相印证。他喜欢李贺的诗,正见出他想象力丰富的一面。他的不少诗作,如《蝶恋花•答李淑一》,都极尽想象之能事,堪称“毛氏神话”。他喜欢李商隐的诗,又可见其缠绵悱恻的一面,他早年与杨开慧分离时所写的《贺新郎》,就有李商隐的缠绵悱恻之致。

  毛泽东喜欢“三李”,也不排斥杜甫,曾手录杜甫诗歌多首。他在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就谈到杜甫的《北征》。有一次,毛泽东问刘大杰先生的籍贯,刘大杰回答说“岳阳”时,毛泽东马上信口多,号称“千家”,而李白诗的注家太少,仅有四五家,有点为此不平。在他看来,李白的价值与成就,丝毫不在社诗之下。后来郭沫若就是按照毛泽东这个意思,写了《李白与杜甫》一书。

  毛泽东似乎不太喜欢宋诗,以为“味同嚼蜡”,不及唐诗。但他对宋词却十分喜爱。据说长征时,他在马背上经常带有两本书,一是《资治通鉴》,另一本便是南宋词人张炎编的《词源》。在北宋词人中,他较喜欢苏轼、范仲淹、柳永等;至于南宋词人,他偏爱辛弃疾、岳飞、陆游、陈亮、刘过、张孝祥、崔与之。他去世前一年,还经常用手拍桌击节,高声吟诵岳飞的《满江红》,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读过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和《唐宋名家词选》,1956年还专门宴请过龙榆生。他也读过不少新诗,如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等的作品,但他不喜欢。他以为中国新诗的出路在于古典诗词与民歌。

  毛泽东有较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写诗填词是他最钟情的文学形式。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而且在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诵,尤其到建国以后,于日理万机之余,常常沉浸在诗词艺术氛围中。可以说,古典诗词成了他的审美趣味中心,至少是中心的一个重要主面。从《三百篇》到《人境庐》,一切伟大和杰出的诗人,他无不结识神交,所有重要和优秀的诗篇,他尽都搜求饱览。毛泽东工作之余,凭记忆写下大量古诗词,《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即其中的一部分,仅此一部分凡117首,上起于宋玉的《大言赋•句》,下迄于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即包罗了两千余年间58位作家的作品。论者以为,在一般人所目及的古诗词选本中,尚未有任何一家的本子在浩如烟海的旧籍中,选得如此之精严!其功力和识见颇有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之遗风。且就书法而言,因是在“工作之余”随意所为,故更得天趣之妙。

  毛泽东精选并手书的诗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振拨幽滞,宏奖人材。他于古诗词中披沙拣金,发现了许多为世人所忽视,所遗忘的诗词精品。1957年1月,毛泽东与袁水柏、臧克家谈话时曾说: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给田家英写了三封信,查找高启的咏梅花的一首诗,并于当天用草书写了该诗:“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裁。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诗前特加一个小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的梅花诗,无论就格律,文藻意境来说,都堪称上品,而高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为后人所忽视,其姓名几为今日一些学者所不知。毛泽东于被遗忘的寂芜中发现了这棵异卉奇葩,其涉猎面之广,洞察力之深,于此可知。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