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身怡情篇:潇洒写春秋的文房四宝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2019-07-01 17:13:02
红色韶山
—分享—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的毛泽东遗物中,有毛泽东一生常伴常依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历来被中国文人称力“文房四宝”。称它们为“宝”,不是因为稀有和价昂,而是因为著书立说,吟诗作赋,绘画写字,都少不了他们。古人以“砚田”,“笔耕”代指文人的创作生涯;赞誉优秀的文学作品,谓之“笔精墨妙”,“如椽大笔”,“生花妙笔”,“洛阳纸贵”。如文章细碎拖拉,人们读后会皱眉说:“笔墨委琐”,“赘笔冗墨”,批评不学无术的笨伯,称为“胸无点墨”等等。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读书写作,历来重视工具,他对文房四宝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井冈山时,贺子珍见毛泽东爱好书法,用江西农村的蓝土布,为毛泽东缝制了一个多用袴包,内有一个专装“文房四宝”的大小多层口袋,毛泽东赞赏他说:“好,我的传家宝——‘文房四宝’可以装放携带了。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红军时期,毛泽东不论走到哪里,他的警卫员的首要任务便是将“文房四宝”摆好。他向警卫员陈昌奉交代:“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把‘文房四宝’摆好,随时可以工作,看书,学习。”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那铺有绿色绒布的办公桌上,文房四宝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他用文房四宝写出了一篇篇宏文大作,也用文房四主摘取了书法艺术的皇冠。

  毛泽东一生大部用毛笔和铅笔写字,极少有钢笔。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便有他用过的10多支毛笔,多出自鸠居堂、青莲阁、朴园等老字号笔店,而且是经老胡开文、张大千、李福寿等名家精选的,包括长峰狼毫、羊毫、鸡狼毫、紫毫等多种质地,上面刻有“曲水清赏”,“师万物”等字样,看上去古色古香。毛泽东喜爱用狼毫笔,因为狼毫比羊毫硬,有劲,写出来的字漂亮。毛泽东用的铅笔原来主要是德国生产的,当国产“中华”牌铅笔问世后,毛泽东便开始用“中华”牌铅笔,他对国货是一往情深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上海“中华”、“五星”牌铅笔,其中一支中华牌笔上有“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字,长12.9厘米,围4.8厘米。还有一支棕色圆形5B德国制铅笔,长17.3厘米,围0.7厘米。毛泽东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他的一项额外任务便是为毛泽东削铅笔,一次削好几十支。出巡时也将铅笔预备好,到住处后,在床头、办公桌,乃至厕所等地方各放几支,以便随时随地取用方便。

  毛泽东遗物中的墨盒均为铜制,大、小均呈正方形,正面或为北京万寿山等风景画,或为北齐时颜推之的家训。墨盒中放有丝棉,防止墨汁外溢。毛泽东原先都用小铜墨盒,有一次,毛泽东到杭州,住进汪庄招待所,看到所里准备的一个大铜墨盒,用起来很方便,就对工作人员讲:“你去请示一下领导,我们换一个墨盒用,看行不行。”所负责人听后说:“主席需要,拿走就是了。”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用了多年的小铜墨盒留在汪庄,换回了那个大的。

  毛泽东练习书法多用宣纸,但也用信纸或其它纸张。有次邵华去中南海毛泽东书房时,便看到信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大多是一首首唐诗宋词。毛泽东“性不好束缚”,有时兴致来了,随便拿张纸便可尽情挥洒,而不拘泥于从从容容地铺展宣纸。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现收藏有毛泽东未用完的宣纸,因年久受潮,宣纸泛黄,并有霉变的痕迹。

  毛泽东有许多研墨的砚台,其中最最精美的当属齐白石送的“片真老空石”,现收藏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墨需要水,工作人员为他专门准备了一个茶壶式的水注。他写毛笔字时,工作人员在旁边帮助铺纸,并用水注往墨盒里注水。有时来不及,就随手端起茶杯,把茶水倒进墨盒,调和调和即用。由于砚台研墨费时又费事,1960年以后,毛泽东就几乎不用砚台了。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部分,书法是节奏化、音乐化的形象艺术,它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人的生命感悟和心胸襟怀通过书法的线条、布局和气韵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毛泽东终身爱好书法艺术,吸纳百家之长,自成风格,堪称当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革命战争年代,军情极为紧迫,毛泽东坚持见缝插针地练习书法。行军所到之处,凡庙宇、关隘等有前人书法碑刻的地方,他都尽可能参观测览,悉心揣摩。1935年2月下旬,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时,毛泽东来到娄山关上,见一高高的石碑上刻有“娄山关”三个大字,称赞这三个大字写得苍劲挺拔,不断用手指在笔划上临摹运笔写字,时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和修建于何代?”

  毛泽东认为,练习书法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书法练久了,会生出无限兴味。但练习书法要讲究方法,讲究神韵。他曾对贺子珍讲:“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学帖要发挥。”五十年代,毛泽东告诉身边工作人员: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便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建国以后,毛泽东一方面广为搜求名家碑帖,另一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刻意创新。1956年前后,他请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代名人字帖,墨迹都买来,揣摩研究。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是一举两得。在众多书体中,毛泽东尤钟情草书,东晋以来各代书法家王菱之、智永、怀素、欧阳询、张旭、米帝、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頫、解缙、张弼、傅山、文征明、董其昌直至近代于右任的草书作品,毛泽东都接触并研习过。他与黄炎培之间发生的王羲之真迹“风波”,便是他迷恋草书的一个最好的印证。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要求借来练习一个月,黄答应了。由于作品太珍贵,一个月借期未到,黄炎培便多次催讨,毛泽东竟有些生气了,他说:“讲好了是一个月,一个月未到便催讨,是他失信,一个月到了未还,是我失信,谁失信都不好。”转念一想,他又说:“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毛泽东最喜爱怀素的草书,田家英曾说:“毛主席的字是学怀素的,写起来很有气势。”

  毛泽东对书法精益求精,凡遇请他题词的,他都尽可能多写几幅,让人家从中挑选。有次,北京医院清他题写匾额,他从笔架上抽出一支较粗的兼毫毛笔,很快写了三幅“北京医院”的横幅,之后将三张写好的字一一横摆开来,铺满了整个写字台。毛泽东站在转椅前一张一张地逐字审视了一遍,然后对保健医生王鹤滨说:“这两张拿去,由他们选一张用。”其它如给湘潭大学,韶山学校题词时,毛泽东也是这样,自己不辞辛苦,为的是使索句求字者称心满意。

 

 

来源:毛泽东遗物事典

编辑:刘峻辰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