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通讯员 庞新梅)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源于华夏农耕先民的星辰崇拜。《大戴礼记》中《夏小正》记载,先秦时期人们观察织女星,将其作为阴历七月来临的标志。“断季节、应农候”之外,华夏祖先连星为图、象形会意,诞生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节由此发轫。七夕也常与女子祈求巧智相联系,“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称“乞巧节”。宋朝时“七夕节”成为官方认定节日,嗣后代代相传。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数千年来,中国百姓饮四渎水、行五岳间、披日月星、读风雅颂,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国百姓独特的政治理想、伦理观念、文化心理、情感趣味、价值理念、审美取向。七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我们需要以自信的态度对待七夕文化,把握好方向,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
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当今快节奏、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七夕被年轻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相对西方的情人节,七夕历史更悠久,代表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除了两情相悦、你侬我侬,还包含对如梦佳期的守望,包含银汉迢迢而情不移的坚贞。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出真爱的永恒特质,传递出中国人对爱情的终极理解。七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七夕背后所折射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提升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让文化传承得更久更远,并在现代社会中迸发时代光彩。
加强文化交流,感受文化魅力。七夕自古以来都是受到劳动人民推崇的节日,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农耕文化时期劳动人民理想和感情的反映,折射出人们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向往,对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理想的追求。而乞巧、祈福活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起源于中国的七夕节,随着中华文化传播和华人脚步,在世界产生影响。尤其在亚洲,日本有花火大会、纸笺许愿,朝鲜半岛拜织女、吃煎饼,越南则有“七姐盘”、供“禾秧”……长情而真挚的爱情理念与当地独特的七夕民俗一道,深深融入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血脉与文化信仰之中。七夕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限制,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年轻人的热爱和认同,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也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国是一个绵延五千多年、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不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思想文化,也蕴藏着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理应被我们所传承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自信的态度对待七夕文化,积极弘扬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在保持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注重创新与发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庞新梅
编辑:罗帆
本文为韶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