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通讯员 黄颖)近日,一场持续六年之久、历经多次司法诉讼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在韶山市司法局韶山司法所的努力下迎来圆满结局。通过多部门联动、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方式,韶山司法所成功化解双方尖锐矛盾,切实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鲜活范例。
据了解,2017年,谢某等12户居民以集资形式计划建房,并与承包人肖某签订《建房承包协议书》,将土建、水电工程全权委托。2018年底,工程如期竣工。然而,自工程结束,双方因工程款、材料款结算问题争执不休,始终未能完成结算。期间,矛盾不断升级,多次闹上法庭。法院判决生效后,肖某申请强制执行,谢某等12户居民包括社保账户在内的银行账户被冻结,生活瞬间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他们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了韶山司法所。
韶山司法所接到调解申请后,迅速响应,立即组建专业调解小组。面对情绪激动、人数众多的当事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耐心安抚,引导推举代表,稳定现场局面。为理清纠纷脉络,工作人员深入实地勘察,反复查阅合同、法院文书,仔细核对账目,抽丝剥茧寻找矛盾根源。同时,积极联动上级部门、村委会,整合多方资源,凝聚调解合力,全力推动协商进程。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灵活运用“背对背”与“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策略。通过背对背方式分别与双方沟通,耐心释法说理,深入分析法律风险,逐步缓解对立情绪,缩小意见分歧。待双方态度缓和、分歧缩小后,工作人员又组织多轮面对面调解,搭建沟通桥梁。最终,在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签订调解协议,谢某等12户先行支付部分工程款,肖某随即向法院申请撤销强制执行,解冻对方银行账户。此外,双方还就剩余款项、验收费用、房产证办理等后续问题作出了明确约定。
这起历经六年、跨越多轮司法程序的工程纠纷成功化解,不仅是多方合力解开的“死结”,更是“司法为民”在基层的鲜活实践。韶山司法所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既守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诠释了法治温度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深层逻辑。
(一审:谢茂丰 二审:刘湘利 三审:李霓)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颖
编辑:覃磊
本文为韶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