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全媒体记者 刘峻辰)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了。去年,值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第26个记者节即将到来,重温殷殷嘱托,别具意义。
在信息奔流的时代,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传递真相、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重任。如何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创作出经得起时代与人民检验的优秀新闻作品?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核心命题。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与观察,笔者认为,成就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锻造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奏响导向、逻辑与美感的“三重奏”,在守正创新中淬炼笔锋。
第一重:立魂——坚守正确方向,做时代航船的“瞭望者”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因此,新闻作品的灵魂,在于其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筑牢政治忠诚,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将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呼声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我们的笔触和镜头,将党的政策主张准确、生动地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要坚守人民立场。 新闻工作的根在人民,源在生活。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反映人民心声,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最后,要秉持公正之心。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明辨是非,守护社会公平正义,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正义。唯有立稳这个“魂”,新闻作品才能拥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不负时代重托。
第二重:立骨——锤炼精准表达,做事实真相的“雕刻家”
如果说正确的导向是作品的“灵魂”,那么严谨清晰的逻辑与准确恰当的表达,就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一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稿件,即便立意再高,也无法有效传递信息,更遑论引导公众、影响社会。
精准表达,首在逻辑。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从谋篇布局开始,就要思考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层层递进,使整个文章结构如一座建筑般坚实合理。无论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还是抽丝剥茧的调查报道等,逻辑主线必须一以贯之,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行文脉络,抵达事实的彼岸。
精准表达,重在遣词。 新闻语言贵在准确、凝练、生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式的运用,都应反复推敲,力求精准地反映客观事实,贴切地传达思想情感。要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歧义丛生的词汇,更要杜绝“假、大、空”的套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用细节动人,这才是新闻的力量所在。
精准表达,成于结构。合理的结构是逻辑顺畅的保障。开头要能引人入胜,主体要能扎实饱满,结尾要能发人深省或指明方向。段落与段落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勾连与呼应,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只有当“骨架”挺拔匀称,血肉才能有所依附,灵魂才能得以安放。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强大的思维驾驭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将原始的新闻素材去芜存菁,雕琢成一件线条流畅、形态完美的艺术品。
第三重:立韵——追求风格美感,做信息时代的“艺术家”
在确保了导向正确与表达精准的基础上,一篇杰出的新闻作品还应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美感。新闻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完全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富有美感的作品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浸润读者的心灵,从而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传播效果。
新闻的美感,体现在语言文风上。或犀利敏锐,或幽默诙谐;或大气磅礴,如黄钟大吕,奏响时代强音;或温和婉转,如涓涓细流,浸润百姓心田。这种文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编辑记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进行持续的语言修炼。字字句句,铮琮有声,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新闻的美感,更体现在独特的个人风格上。当一位编辑或记者将其独特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情感温度融入作品之中,并长期坚持,便能形成让人“一见难忘”的风格烙印。这种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吸引特定读者群体的强大磁石。毫不夸张地说,那些优秀作品,乃至传世名篇,无不体现深刻思想与独特文风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导向、逻辑与美感,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优秀新闻作品的核心素养,也勾勒出一名卓越新闻工作者的成长路径。导向是根本,失之则迷途;逻辑是基础,失之则虚浮;美感是升华,失之则枯涩。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肩负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任务,持续精进,守正创新,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凝聚磅礴伟力。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峻辰
编辑:覃磊
本文为韶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