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魔性歌曲”刷屏看媒体传播的破圈之道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峻辰 编辑:覃磊 2025-10-15 16:36:04
红色韶山
—分享—

韶山融媒讯(全媒体记者 刘峻辰)近日,一首由台湾地区政客发言改编的歌曲在社交媒体掀起热潮。音乐人通过巧妙的歌词剪辑与旋律创作,将原本严肃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兼具讽刺与哲思的“魔性”作品,不仅引发两岸网友集体玩梗,更获得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转发肯定。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的深层逻辑:唯有贴近受众、传递共鸣、承载正向价值的作品,才能实现影响力的裂变式扩张。

ScreenShot_2025-10-15_161309_629.png

首先,作品传播力源于“易接受”的表达形式。该作品将生硬甚至稍显夸张的政客发言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歌词与短视频,以幽默消解距离感,符合互联网时代“轻量化传播”的特征。正如歌词中所言“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种对原话的创造性重构,既保留了核心信息,又赋予其艺术感染力。反观某些说教式宣传,往往因形式刻板而与受众脱节。媒体人需意识到:内容的“包装”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打通传播壁垒的第一道关口。

其次,作品共鸣感来自“贴近性”的情感联结。作品之所以引发广泛共情,在于它同时触动了多重受众心理:对两岸和平统一的集体期待、对人生状态的反思(“从容”与“匆忙”的对比)、乃至对政治话题的戏谑解构。这种多层次的情感锚点,使得不同背景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认同空间。媒体创作对受众的真实关切与情感需求的重视,是作品“共鸣感”的来源;反之,媒体创作如果仅停留在单向输出,便难以形成持久影响力。

最后,作品生命力扎根于“正能量”的价值内核。该作品的广泛传播,根本在于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既呼应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又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新华社的转发点评,正是对其价值导向的肯定。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内容能否承载促进社会共识、启迪公众思考的正面意义,决定了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这一案例为媒体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更应深耕内容的“三重维度”——形式上的创新力、情感上的穿透力、价值上的引领力。不论何种议题,唯有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具象的故事,将抽象的理念融入可感的生活,才能让作品真正“破圈”而生。

该作品引发广泛关注看似偶然,背后实则是传播规律的必然。当媒体用大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的方式讲述时代故事,影响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峻辰

编辑:覃磊

本文链接:https://www.ssxw.net/content/646954/59/153547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韶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