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通讯员 徐世盛)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第一位。立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即将收官的历史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全会精神,精准“引产”,悉心“育产”,着力“壮产”,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筑巢引凤,精准“引产”,激活源头活水。乡村产业振兴,首要在于引来优质产业项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变“广撒网”为“精准滴灌”,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一是明确方向“靶向引”。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绘制清晰的“产业招商地图”。找准定位,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思维,确保引入的产业与乡村的肌理相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带动力。二是优化环境“诚意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完善基础设施,打通物流、信息流的“最后一公里”;要出台针对性产业政策,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创新模式“多元引”。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飞地经济”“村村抱团”等多元化引进模式。不仅要引资本、引项目,更要引技术、引管理、引品牌,通过头部企业的带动,将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接入大市场,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集聚效应。
固本培元,悉心“育产”,厚植成长沃土。产业项目落地、扎根、成长,“育产”是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一是强化要素“保障育”。着力贯通土地、资金、人才等核心要素堵点。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用好普惠金融、农业保险等工具,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吸引大学生、乡村CEO、乡贤等群体投身乡村产业,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乡村企业家。二是推动融合“赋能育”。着力推动本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在融合发展中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韧性。三是优化服务“贴心育”。建立健全覆盖产业发展全周期的服务体系。从技术指导、市场信息、质量检测到品牌塑造、营销推广,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作用,当好产业发展的“服务员”和“指导员”,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延补强链,打造参天大树。产业要存活、成长,更要发展壮大,“壮产”即产业要从“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聚焦链条“集群壮”。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降低边际成本提高竞争力。向上游延伸,发展良种繁育、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下游拓展,健全仓储冷链物流、创新营销模式,抢占市场终端。二是突出品牌“提质壮”。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乡字号”“老字号”品牌。同时推进标准化生产,让“绿水青山”孕育的“生态产品”获得市场认可,以品牌信誉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激发动能“创新壮”。科技创新是产业壮大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一审:谢茂丰 二审:刘湘利 三审:李霓)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徐世盛
编辑:周悦淳
本文为韶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红色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