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融媒讯(全媒体记者 何林雁) 7月18日至22日,韶山市思政教育实践中心组织全市37名思政教师走进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开展为期5天的“充电学习”。这次学习之旅,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一次“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
红色基因:在历史现场感悟教育真谛
培训首日,参训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所培育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先辈的红色学府。在第八班教室,学员们轻轻抚摸毛泽东当年使用过的课桌,凝视黑板上保留的历史痕迹。
来自镇泰学校的孙莹动情地说:“那一刻,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我真正理解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千钧重量。”
开班仪式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教育培训学院院长、“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致欢迎词。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党支部书记向燕作开班动员,鼓励教师们带着“为何而来”的思考,珍惜这段找寻初心之旅,赋能“我的韶山行”,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红色故事讲深讲活。
培训特别安排了教学展示活动。湖南一师青年教师现场展示了《一封托孤信》《藏在衣柜里的父子情》等红色故事。课程以细腻的讲述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家国大义与亲情抉择,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来自红旅集团的袁道鑫感慨:“这堂课让我看到了理论讲授与情感熏陶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
成果转化:从“育分”到“育人”的实践探索
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教学动能?培训创新采用“理论+实践”双线模式,通过专家讲座、专题教学、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参训学员能力。
在专题研讨环节,学员们围绕“红色故事如何避免说教化”“数字化手段赋能思政课”等热点议题展开激烈讨论。来自红旅集团的陈玉分享道:“教师不能仅做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打通两个维度:既要扎根历史,把思想放回它诞生时的斗争实践中,又要紧扣学生当下的人生困惑。比如讲‘实事求是’,不能停留在概念解释,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既是革命年代生死攸关的方法论,也是今天破解‘内卷’焦虑的行动指南。当青年明白这些思想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而是能帮自己看清现实、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时,抽象的理论自然就变得有血有肉。”
未来展望:打造思政教育新生态
培训结束后,参训学员们自发组建了“红色思政教学研讨群”,持续分享教学心得和资源。思政教育实践中心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定期组织教学展示和经验交流,确保培训效果持续发酵。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廊柱间,镌刻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这或许正是此次培训最深层的启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铸魂者要先铸自己的魂。当思政教师自己先被信仰的力量打动,他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打动学生。
从红色沃土中汲取养分,这支“铸魂之师”正在新时代的讲台上,书写着立德树人的新答卷。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颗颗被红色文化浸润的教育初心。大家表示,要做有温度的思政教育者,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时代光芒。
(一审:谢茂丰 二审:刘峻辰 三审:李霓)
来源:韶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林雁
编辑:覃磊
本文为韶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